一位戲劇藝術家的永生
發佈時間:2023-03-24 09:55:23 | 來源:河南日報 | 作者:雒應良 | 責任編輯:孫靈萱導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文教事業的發展必將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因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教育的作用,新華出版社特開設“新華文教”專欄,以文字或者視頻的形式為讀者朋友推薦介紹優質的文化與教育類圖書,展示文化大家和教育名家的哲思和魅力,從而幫助讀者朋友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加深了解,並從中汲取文化與教育的精華和力量。
他握緊了手中的筆,在厚厚的稿紙堆中寫啊,寫啊,時而陷入深思,時而透過近視眼鏡片凝視遠方。眼前,一場場火熱的勞動場面喚起了他跌宕起伏的創作靈感,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晃動於他的眼前。於是,他的筆下有了栓保、栓保娘、銀環、銀環媽、二嬸、巧珍、老支書……矗立在河南省登封市朝陽溝村北坡的楊蘭春塑像,用特殊的雕塑語言,向無數個瞻仰者詮釋了這位被稱為“朝陽溝之父”的戲劇家的生活、勞動、寫作情景。
楊蘭春,一個創作導演現代豫劇《朝陽溝》轟動中國大江南北、被拍成戲曲電影並衍生出諸多劇種、歷經大半個世紀時空交錯依然觸動觀眾心弦的著名戲劇家,靜靜安息在這裡。生前,他殫精竭慮為鄉親們寫戲、導戲;逝後,他繼續在由朝陽溝全體村民為他集資修建的這座墓園裏,為鄉親們守著山林,聽鄉親們唱戲。
兔年早春的朝陽溝春寒料峭,一場大雪為這個眾多觀眾戲迷嚮往的地方披上了銀裝。帶著經久心底的旋律和憧憬已久的情懷,我們一行人來到這裡,拜謁這位百姓的戲劇藝術家和他曾經生活寫作的村莊。物換景移,斗轉星移,10多年來,滔滔塵俗並未將他忘卻。
漫步朝陽溝村,《朝陽溝》裏的戲文元素在這裡隨處可見。循聲而去,幾家村民正辦喜事,音響播放的《朝陽溝》裏幾個經典唱段迴響于耳,滿面笑容的鄉親們摩肩接踵。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典禮互拜,有戲迷乾脆拉上一對新人分別充當《朝陽溝》裏的人物形象栓保(新郎)和銀環(新娘),唱一段“咱兩個在學校”談談戀愛經過……喝彩者眾。
這是一塊高産戲劇的土地,楊蘭春編導的多部戲劇裏的人物角色,大都能在村子裏找到生活中的影子。特別是他創作編導的《朝陽溝》這齣戲,成為豫劇現代戲經典,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村聞名遐邇。這齣戲裏大大小小的角色在村裏大都能“對號入座”。多年來,不管主角配角、大小唱段、獨唱對唱、道白音樂等,村裏人多能隨口唱來。許多人來到朝陽溝村,總要走走劇情裏曾經熟悉的路,看看曾經熟悉的風景,聽聽曾經熟悉的唱段。每每聊起這些話題,村支委馮亞博如數家珍。
去往北坡的路上,這裡的溝溝壑壑不時喚起大家的話題和興奮點,談論起楊蘭春與朝陽溝的點點滴滴和逸事掌故。從當年他和戰友們在這裡參加抗擊日寇的伏擊戰,到後來在村裏參加勞動生産,楊蘭春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村裏老少爺兒們各色人物的脾氣秉性、語言神態,楊蘭春摸得清清楚楚,於是有了《朝陽溝》裏各種鮮活的角色。看著《朝陽溝》這齣戲,聽著那些熟悉的唱段道白,隨處可見青青的麥苗、芝麻、荊芥、倭瓜、紅薯、大豆、玉米,百姓隨口而出的鄉音、俚語,滿滿的鄉土、鄉情,使這齣戲成了百姓們離不開的保留節目。曾幾何時,許多經典唱段成了廣為傳唱的“流行歌曲”,劇中人物成了人們工作生活中的參照,連銀環穿的大紅方格外套都成了姑娘們的流行服裝。正因為有了這些百姓熟悉、群眾聽得懂的鄉土元素,這部根植于深厚生活土壤的戲劇,在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交錯後依然經典。
一個作家,一個劇本,一齣戲,或隨著歲月的流逝匆匆走過,或以其強盛的生命力,在時間長河裏變成難以磨滅的一個符號、一個記憶。而欲取其後者,只有厚植于生活的土壤,為群眾寫,讓群眾看,用群眾的語言寫群眾,用群眾的感情來創作。正因如此,楊蘭春在朝陽溝村民的心裏一直沒有走,他和他創作編導的《朝陽溝》早已融入了這片土地,浸入了老百姓的心。
這是何等鮮明的中國特色!
沿著石條鋪就的臺階,大家緩緩來到由塑像、碑刻等組成的楊蘭春墓園。前夜的那場大雪覆蓋了楊蘭春的墓碑和朝陽溝北坡山,皚皚白雪和漢白玉砌成的碑座融為一體。剛剛立春,幾位不知名的拜謁者送來幾束鮮花擺放墓前,積雪點綴下格外鮮艷,墓園雪地裏留下了一串串深淺不一的腳窩。墓園一側,一孔數米見方的窯洞,是楊蘭春曾經勞動休息、寫作和鄉親們嘮嗑之處。村裏老支書趙保山説,雖然老楊一個人常年在這裡,但他並不孤獨,因為它屬於全體朝陽溝村民。下再大的雪,老楊也不會感到清冷,因為他永遠接著朝陽溝的地氣,連著朝陽溝的地溫。
返回途中,兩個偌大的水池赫然入目,村聯合支書劉志斌饒有興致地説,一個是栓保池,一個是銀環池。這既是以《朝陽溝》裏的兩個人物命名的水池,也是《朝陽溝》裏反映的興修水利的標誌性建築。走進銀環亭,山下“栓保銀環”們當年修建的朝陽溝水庫在遠處時隱時現,雪後團團霧氣若薄薄輕紗,在湖面上輕撫遊弋,氤氳著遠近的山林、峽谷,此情此景,撩動著大家的心緒。同行的豫劇名家賈文龍禁不住想亮一嗓子,他想唱栓保的唱段,又怕沒有“銀環”搭檔。孰料,村支委孫會平自告奮勇當“銀環”。唱者忘情,聽者著迷,共鳴同頻,同行的幾個“銀環”“栓保”由觀眾都變成了演員。由專業演員與朝陽溝村的“銀環”“栓保”們共同演繹的《朝陽溝》唱段唱腔,在這塊土地上再次響起。
汽車在彎曲的山路上緩緩行駛,車輪碾過積雪留下蜿蜒的轍痕。回眸漸行漸遠的楊蘭春墓園,已全然與白雪覆蓋的北坡山頭渾然一體。風乍起,山坡上雪花紛紛,宛若白色蝴蝶漫天飛舞,又如跳動的音符和著風聲迴響。在這個銀白而靈動的世界裏,“楊蘭春之墓”幾個字清晰可見。
(雒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