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人老了才會明白,最親的人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發佈時間:2022-12-19 16:18:54 | 來源:名家散文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靈萱每次提到楊絳先生,首先想到的第一個詞便是“優雅”,她是一個優雅了一輩子的人。
對於她來説,只要有書可以讀,精神世界就是自由的,豐富的。無論物質世界多麼糟亂,內心的世界依然悠然自在,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更是一種至高的境界,而這種智慧和境界,是書本賦予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腹有詩書氣自華。
楊絳先生是我國著名作家和文學翻譯家,她和丈夫錢鐘書是文壇的一對伉儷,他們因為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是真正意義上的三觀一致且靈魂契合的夫妻。
他們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最好的愛情、最好的婚姻以及最好的家庭,這一點在楊絳先生的散文集《我們仨》裏有集中的體現。
楊絳先生和錢鐘書育有一個女兒,名叫錢瑗,一家人全都不重名利,只想守著內心的一方凈土,安靜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他們家最常見的生活狀態就是:各自坐在書桌前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擾,任憑時光靜靜流淌。
錢鐘書的《圍城》爆火之時,很多人登門拜訪,全都被他們一一謝絕了,對於這些身外之事,他們絲毫不在意。有國外的讀者也想見錢鐘書一面,他拒絕得更是乾脆:如果你很喜歡一個雞蛋,有什麼必要非得見見下蛋的母雞呢?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多麼看重,同時又對名利這些身外之物,有多麼的看輕。
他們不重名利還體現在,生前就約好要將自己的稿費全部捐出去,成立一個“好讀書”獎學金,希望有更多的人愛上讀書,堅持讀書。
從2001年開始,楊絳先生已經先後捐了一千多萬元,她説:這也是先生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的遺願,是三人之前便約定好的。
眾所週知,楊絳先生享年105歲,而她的丈夫錢鐘書在88歲那年便已離世,女兒也因為癌症一併離開,也就是説,楊絳先生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都是一個人度過的。
其實,最初丈夫和女兒離開時,楊絳先生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堅強,她在後來的採訪裏説,當時萬念俱灰,恨不得跟著他們一起去了。但是很快,她讓自己冷靜了下來,因為她還有很多事要去做,肩上的任務要比離去的人重得多。
錢鐘書生前留下很多手稿,他精通七國語言,有很多都是用外文寫的,翻譯起來特別困難。楊絳先生無疑是最懂他的人,一舉擔起了所有的整理工作。
正是在不斷地工作中,她漸漸意識到,自己有責任比他們在的時候活得更好。因為現在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帶著三個人的夢想一起前行。
想到這,她重新振作了起來,並在93歲高齡那年,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回顧了三人的一生,撰寫了那本風靡海內外的散文集《我們仨》。
這是一本回憶錄,她回憶了三人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告訴我們,什麼是最好的夫妻、最好的婚姻和最好的家庭。
很多讀者都被《我們仨》裏的故事深深地觸動,真的去讀了,你才知道真正高層次的家庭,日子是怎麼過的,真的令人受益匪淺。
一般來説,一個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帶著強烈的思念回憶丈夫和女兒,應該是極其悲痛的,畢竟他們已經陰陽相隔了。但是並沒有,整本書都很平靜,一直都是娓娓道來的狀態,讓我們覺得倍感溫暖。
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楊絳先生有一顆多麼強大的內心,她説自己“一個人在思念我們仨”,這種思念是美好的,珍貴的。他們雖然走了,但依然藏在自己心裏,只要自己還在,他們就沒有走遠。
九十六高齡時,楊絳先生開始研究柏拉圖的《裴多》,正是從文學跨界到哲學,柏拉圖“靈魂不滅”的信念堅定了她的看法,她相信丈夫和女兒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存在,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再次團聚的。
人到晚年,最親的人是誰?可能很多人會説,應該是老伴兒,畢竟有句話説“少來夫妻老來伴兒”,只有老了才知道對方對於自己來説,有多麼重要。
但老伴兒總會離開的,或者先離開的是你,你們未必能陪彼此到生命的最後,這大概是愛情裏最遺憾、也最無奈的一件事了。
也可能會有人説,最親的人應該是子女,其實也不是,子女終將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儘管他們很孝順,在他們壓力已經很大的情況下,你怎麼忍心成為他們的負擔?
再説了,有可能子女比你先走,楊絳的女兒錢瑗便是如此,這些都是我們難以預料的,依賴他人終究居無定所。
所以人到晚年,最親的人不是老伴兒,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陪自己到生命的終結,就像楊絳先生曾經説:“我漸漸發現,一個人活著,其實僅僅是一個人的事,生活關照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顆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型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卻又常常拂我的意。快樂來了,最快樂的是自己,苦難來了,最苦難的也是自己。”
從這段話就能看出來,楊絳先生的思想是高度獨立的,她認為每個人活著,都應該在精神上依賴自己,哪怕漸漸老了,身邊親近的人都不在了,也一定要有一個精神寄託,讓自己有所期待的活著。
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走了以後,她在世上獨自生活了將近二十年,甚至比以前更要熱愛生活,更要熱衷自己的事業。因為她知道,她是帶著三個人的夢想活著的,沒有理由悲觀厭世。
楊絳先生享年105歲,直到去世前依然頭腦清醒,筆耕不輟,她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也優雅了一生,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她,一生都在以書為伴,也將自己活成了一本書,值得後人細細品讀。
喜歡先生、佩服先生的人數不勝數,有的人説:“楊絳活出了人生最高的境界,也為我們的內心世界打開了一扇門。”
也有人説:“楊絳先生的精神和意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楊絳先生算是把人生活明白了,充滿了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