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講壇

鄉村講堂為振興添能量

發佈時間:2021-12-29 17:32:52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日前,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在小南海鎮鄉村振興講堂“實話實説”教學點開展家風家訓宣講活動。(資料圖片)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鄉村振興講堂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培訓活動。圖為大橋頭鄉大橋村開展面點技能培訓。(資料圖片)

浙江省衢州市建設各類鄉村振興講堂,開展理論政策宣講、實用技術培訓、人才引進培育等活動,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地區思想觀念、産業發展等問題,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鄉村振興助力。

最近,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溪口村村民盧俊峰忙開了。參加完村裏開辦的脫貧課程,他學到了當地麻雞的養殖技巧。按照老師們教的方法,他在竹林裏養了1000多只麻雞,預計一年能掙10萬元。“多虧了鄉村振興講堂,讓我走上脫貧致富路。”盧俊峰開心地説。

如今,鄉村振興講堂遍佈衢州1300多個村。鄉村振興講堂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説身邊理,既宣講政策、弘揚美德,也輔導實用生産技術,讓農民群眾坐得住、聽得懂、用得上。

理論宣講接地氣

9月的一天,上午9點半,龍遊縣湖鎮鎮地圩村村民葉金友就向村口的鄉村振興講堂走去。講堂10點鐘正式開講,他提前半個小時,是希望能夠坐在前排。

推開教室大門,出乎葉金友的意料,教室中靠前的座位幾乎已坐滿,大家圍繞著感興趣的話題正在熱烈交流。“現在社會發展多快,不學習不行!得認真聽課。”葉金友説。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湖鎮鎮“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成員蔣靜靜開始了理論宣講。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還得生態宜居。生態宜居是什麼?就是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啥叫鄉愁?”葉金友問。

“鄉愁啊,咱們小時候是不是都到河裏去遊過泳、捉過魚、摸過蝦?這就是鄉愁……”蔣靜靜回答。

老師講得生動,村民們聽得認真、記得仔細。村民徐偉每節課都不落下,他已經記了厚厚一本聽課筆記:“課堂上講的我們都明白,不懂我們就問,一遍不清楚老師就講兩遍三遍,直到我們都聽懂。”

“在鄉村振興講堂,宣講團成員們活學活用,用質樸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理論宣講在基層落地生根,以豐富的精神食糧滋潤基層廣大群眾的心田。”衢州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增強宣講的感召力,讓老百姓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著,鄉村振興講堂還將理論宣講融入小品、歌舞等文藝形式之中,寓教于樂,以“身邊事”宣講“大政策”,讓群眾在歡樂中接受教育,學習新思想、了解新形勢、掌握新技能。

形式靈活多樣,宣講入腦入心。衢州鄉村振興講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課,每個講堂均配備“一書一章”等必學書目和黨史、新中國史等學習教材,每週在講堂集中組織黨員靜下心來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至今已累計開展學習教育4400余場,參與黨員群眾48.9萬餘人次。

技術輔導添生氣

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振興講堂直面基層,既宣講政策理論,還教授實用技術,助力鄉村産業發展。

“大家注意,這道菜的奧秘在於麵粉和泡打粉的比例為7:3,稍有偏差味道就不正宗。”開化縣芹陽辦事處把鄉村振興講堂搬到一個名為“密賽柒號”的農家樂裏。開化大興飯店主廚何崢嶸給村民們帶來了一堂農家菜烹飪課程——糖醋排骨和素肉丸子。

前一天,鄉村振興講堂就發佈了課程表。一大早,40多位婦女自發來到廚藝培訓教學點,等著老師來講課。這本是一堂實踐課,現場安排4個灶臺,名額限定15人。可慕名前來的村民太多,把何崢嶸和灶臺圍得水泄不通。何崢嶸一邊演示一邊傳授“秘訣”,村民們一邊看一邊拿出紙筆詳細記錄烹飪細節。

不一會兒,兩道菜就擺上了桌。“大廚師燒出來的,就是好吃。”大家邊試吃邊豎起大拇指,對色香味俱全的農家菜讚不絕口。

這樣受歡迎的課程在衢州鄉村振興講堂中並不罕見。不久前,龍遊縣“魚躍龍門”講堂開講,吸引了一大批農民養殖戶前來聽課。

“以前都是口傳心授的養魚經驗,現在有專業老師講解科學養魚技術,效果不一般。”多次參加課程的尹徵直言收穫不小。幾年前,他承包了15畝魚塘,因為養殖技術不過關,經濟效益低下。去年下半年,聽説當地的漁業龍頭企業浙江龍和水産養殖開發有限公司開設了“魚躍龍門”講堂,他就主動報了名參加學習。如今,從一年只養一季魚,到一年養兩季,畝産達2000斤以上。尹徵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魚塘增加收入3萬多元。

實用技能培訓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針對農戶增收難題,衢州依託講堂組織開展特色種養、來料加工、家政服務等多種技能培訓,幫助農民提高致富技能。一年來,鄉村振興講堂舉辦各類技能培訓2190場,培訓低收入農民2.3萬餘人次,轉移就業8300余人,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17億元。據統計,衢州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低收入農戶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了9.8%和13.8%。

培育人才有朝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衢州依託講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特色人才發展計劃,培育形成了萬人規模的衢州“鄉土百師”特色人才隊伍。

“手機成農具、數據作農資、直播當農活。”每天晚上7點,衢州市柯城區萬田鄉傾城園藝的多肉植物大棚裏,環形補光燈一亮起,徐曉華就準時坐上主播臺。他是衢州鄉村振興講堂培養出來的農民主播,每次直播2至3個小時,銷售額不菲。

徐曉華經營著上千個多肉品種,年銷售額約500萬元,網路銷售佔70%以上。為培養更多像徐曉華一樣的農民主播,萬田鄉村振興講堂開設了“農民當主播”村播培訓課程,邀請以“直播+電商”為特長的專業網際網路公司相關人員擔任授課教師。今年4月,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村播學院在萬田鄉村講堂“開學”,共有3100人次接受農民主播培訓,培養出一大批直播“尖子生”。

衢州把鄉村振興講堂作為培育特色人才的重要基地。該市制定出臺《鄉村振興特色人才創優計劃》,目前已在講堂開展特色人才培訓1200多場,建立人才工作室20家,帶動特色人才總量從1.93萬人增長到2.4萬人。據介紹,全市鄉村振興講堂計劃在3年內培訓10萬名農村致富能手、1萬名技能型鄉土人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