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的文化動力

發佈時間:2021-12-28 09:40:53 | 來源:黑龍江日報 | 作者:高原麗 | 責任編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既包括鄉村經濟的振興、社會的振興、文化的振興,也包括鄉村治理體系的創新和鄉村生態文明的進步。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振興助力“産業興旺”。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振興能否實現,取決於鄉村的經濟基礎和生産力的發展好壞,取決於鄉村一二三産業是否興旺發達。産業興旺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作為支撐,文化的發展振興可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水準和生産技能,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産業興旺提供智力支援。同時,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産力,通過對鄉村獨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市場運作,可以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意農業和特色文化産業,有利於構建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體系,為實現産業興旺提供重要支撐。

文化振興助力“生態宜居”。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整潔的村容村貌,既直觀反映鄉村的文明程度,也是美麗鄉村的外在表現。實現生態宜居,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培養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生産方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文明價值觀,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生態宜居,更需要鄉村特色文化的底蘊依託。在我國鄉村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各地獨特的文化已經與村落佈局、族群地標、建築形式融為一體,文化是村落、地標、建築的靈魂,村落、地標、建築是文化的外在展現。生態宜居不僅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更要體現深厚的文化底蘊,真正做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化振興助力“鄉風文明”。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能夠為産業興旺提供很好的發展環境,為生態宜居提供優良的人文環境,有助於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也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內涵,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以文化發展振興推動鄉風文明。要注重發揮傳統文化在鄉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同時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提振農民的精氣神,促成農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振興助力“治理有效”。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在鄉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自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基礎,實現自治,必須加強自治能力建設,培育自治文化,養成自治意識,掌握自治方法,提升農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水準。法治是鄉村治理體系的保障,實現法治,必須培育村民法治意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通過法制宣傳教育,增強人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覺,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行為習慣。德治則是鄉村治理的支撐,實現德治,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鄉村文化,塑造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新的道德標準,大力倡導移風易俗,用誠信、友善、孝德凈化鄉村,營造風清氣止的淳樸鄉風。

文化振興助力“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實現生活富裕,首先要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準和生活水準,通過加大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文化的發展可以賦予農業和農産品以更多的鄉村文化內涵,實現農業、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成為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徑。生活富裕不僅體現在農民在物質生活的提升,也體現在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文化的發展振興,可以為農民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讓農民在精神文化層面有更多的充實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