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鰉魚的自由之路[中國故事] ( 1/ 8 )

支援← →鍵翻頁發佈時間: 2017-08-1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 責任編輯: 楊佳

    近日,在中國最東端的邊境小城撫遠舉行了“鱘鰉魚公益放流活動”。20萬尾鱘鰉魚苗,200尾20斤到200斤不等的大魚,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回歸了它們的母親江。
在黑瞎子島中俄界碑附近的黑龍江沿岸,來自全國的愛心人士放生了手中的鱘鰉魚。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近日,在黑瞎子島中俄界碑附近的黑龍江沿岸,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位愛心人士放生了手中的鱘鰉魚,小的十多公分,大的有一米多長。魚兒順著放流斜坡滑入江中,融入渾濁的江水。多日的雨水推高了黑龍江水面,攜卷著泥沙的江水緩緩向東流淌。

當日,有20萬尾鱘鰉魚苗及200尾20斤到200斤不等的大魚被放流,回歸它們祖輩世代生長的水域。這是撫遠市政府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鱘鰉魚公益放流活動”,撫遠市鱘鰉魚保護協會的公益人士和社會愛心人士等近百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呼籲“努力維護生態平衡,使鱘鰉魚、大馬哈魚以及生活在這片水域的各種魚類得以繁衍生息,做好它們的守護人”。

鱘鰉魚實際上是史氏鱘和達氏鰉魚的統稱。達氏鰉個體較大,迄今出水最重達到兩千多斤,是我國淡水魚類中體型最大的魚種;史氏鱘相對個體較小,最大約為兩百斤。鱘鰉魚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是與恐龍同一時期的物種,其原始古樸的外形至今幾乎沒有改變,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撫遠是遠近聞名的鱘鰉魚之鄉。據撫遠縣誌記載,早在1912年就有向美國出口野生鱘鰉魚魚子醬的記錄。如今,鱘鰉魚魚子醬的出口量可達5噸。這其中人工繁育工作功不可沒。

撫遠市水産局放流站站長朱翥講,經過30多年,兩代水産人的努力,對鱘鰉魚人工催産繁育技術取得突破,魚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隨著人工培育鱘鰉魚成為可能,撫遠縣(2016年撤縣設市)早在2003年就開始了增殖放流行動。也正是這一年,在撫遠縣建設局工作的李國志就有了投身鱘鰉魚養殖事業的念頭,開始籌劃做一番自己的事業。

2006年,李國志辭去了局長的公職,毅然決然地選擇養殖鱘鰉魚,創建自己的事業藍圖。這一年他50周歲。在他的眼裏,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生活是也自己選的,事業更是如此。

養殖鱘鰉魚1年多後,他開始進行公益性放生鱘鰉魚,一開始每年有幾萬尾的規模。對於鱘鰉魚的養殖和放生,李國志的行為更多是源自對撫遠這片土地的熱愛。他16歲隨著父母來到了這片廣闊富饒的土地,之後就再沒有離開過。他觀察發現世代生活在江邊的漁民在江水中能捕獲到的魚獲數量越來越少,個體越來越小,特別是體型較大的魚種。對此,朱翥同樣深有感觸,他回憶,8、9歲時隨父親下江捕魚,那時魚多到一網都拉不動。80年代中後期,由於産卵場環境破壞和過度捕撈,導致鱘鰉魚資源急劇下降,當年隨處可見的鱘鰉魚變成了國際瀕危物種。

2010年在李國志的推動下,成立了撫遠市鱘鰉魚保護協會,有組織的進行魚類資源的保護工作。2013年,他又開始推動公眾參與的放生活動。在公眾的支援下放生的規模開始逐年遞增,去年一年達到30萬尾,今年計劃投放50萬。

野生情況下,史氏鱘大致7-8年後才能具備繁殖能力,而達氏鰉則長達15-17年。人工養殖情況下,可縮短1至2年時間,所以鱘鰉魚的養殖是一個週期長的過程,不是有錢有技術就能做的事,而放生魚苗更是造福子孫後代的行為。

放生處沒多遠,黑龍江便與烏蘇裏江匯合,流入了俄羅斯境內。放生地選在了黑瞎子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該島已于2015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2417公頃,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擁有典型的沼澤化低濕平原地貌景觀,是黑龍江沿岸保存完整、面積較大的原始沼澤濕地,也是三江平原水源的重要補充和保障。保護區基本保持了原生生態系統,可為魚苗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面,保護區是禁捕區,為放生魚苗提供了安全的生長環境。

“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陳克林如此評價放生活動。陳克林耐心向記者解釋,之所以説偉大,是因為這個活動,既保存了這個古老的物種繼續生活在地球上,使其免於滅絕,又能在地區河流生態系統中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還能繼續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陳克林肯定了放生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作為研究性學者,他也從學術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關切。他希望,放生行動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科學化方向轉變。他講,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下,對放生中個體較大的鱘鰉魚的監測已經可以實現。他建議,從科學的角度,加強對放生魚的監測。對魚苗存活率,生存區域,生存狀態等數據的監測反饋,將有利於增進人們對鱘鰉魚習性的了解和認識,有助於增進對野生鱘鰉魚種群的保護,以及未來進一步合理規劃放生行動。

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人工增殖放流出現在1867年,英國新英格蘭地區孵化場進行了鰣魚的放流實驗。美國和挪威在1884年至1985年間,就長期堅持進行鱈魚的增殖放流工作。從世界範圍看,美國、挪威以及前蘇聯等國家採取的增殖放流行動都取得了成功,對日漸衰竭或明顯下降的魚類資源的恢復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中國,8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大規模放流增殖行動,放生的品種也涵括了黃魚、石斑魚、大馬哈魚以及知名度更高的中華鱘等鹹淡水魚種。

這次的鱘鰉魚放生活動不是撫遠的第一次,更不是最後一次。未來,撫遠鱘鰉魚保護協會計劃調整放生的策略,採用多次少量的方式,把放生的時間點縮短至每月一次,減少魚苗投放密度提高成活率,同時提高公眾參與度。撫遠市委書記周宏也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鱘鰉魚保護項目,引起全社會共同關注水生生物養護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增強公眾保護漁業資源與環境的意識,不斷推進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十幾分鐘的時間,20萬尾鱘鰉魚苗被愛心人士放歸江中。李國志也放生了手中最後一批魚苗,望著濤濤的江水癡笑,他知道那些潛入水中的魚苗給了這江這城市新的希望。(文/楊佳)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