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圍場舉辦木蘭秋獮文化論壇 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年[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6-29 07:55:5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韓琳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6月28日,“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週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舉行。  中國網記者 韓琳 攝
 
 

中國網6月29日訊(記者韓琳) 昨天,“紀念木蘭圍場肇建336週年——木蘭秋獮文化論壇”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德市文物局等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木蘭秋獮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這一論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讀解析,併發布論文23篇。

據悉,此次論壇由圍場縣縣委縣政府、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主辦,圍場縣委宣傳部與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承辦。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文化部原副部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相關領導及圍場木蘭秋獮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此次論壇活動。

據史料記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的木蘭圍場是清代皇家獵苑,也是清代皇帝舉行"木蘭秋獮"的場所。古代指秋天打獵為獮。所謂"木蘭",本係滿語,意為"哨鹿",亦即捕鹿之意。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蘭圍場巡視習武,行圍狩獵,史稱"木蘭秋獮"。歷經康、乾、嘉三帝的140餘年間,這類活動共舉行了105次,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

在本次論壇活動中,專家學者們分別從圍場建圍設制、皇家秋獮大典活動到習武演兵的過程、木蘭秋獮的歷史遺存及滿蒙民俗風情、木蘭秋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讀。

中國紫禁城學會名譽會長鄭欣淼在講話中表示,不管是研究清代歷史還是研究康熙本人,都不可不關注木蘭圍場,這裡面文章很多。比如康熙的詩,有很多寫到木蘭秋獮,裏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有我們一些傳統的很好的觀念。

“在我們心目中,木蘭圍場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一方寶地,清代歷史、宮廷史、宮廷文物研究者嚮往的地方。” 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晉宏逵這樣説。

晉宏逵介紹説,木蘭秋獮的一端在圍場,另一端連著紫禁城。如今,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有關秋獮的門類眾多的文物。就是憑藉圍場的歷史遺跡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我們可以復原、描繪木蘭秋獮的完整歷史原貌。木蘭秋獮是對滿族軍事力量和組織能力的檢驗和訓練——“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是保持滿民族特色延續的大事;木蘭秋獮也是聯絡培養滿族與蒙古族良好關係的重要活動,達到“一家和樂萬方聞”的效果;木蘭秋獮是國家行為,對國家機構的協調運作是一種鍛鍊與考驗。木蘭秋獮作為歷史活動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價值。找準木蘭秋獮的歷史價值,使之在當代發揮獨特的作用,是研究工作的目標。

圍場縣縣委書記劉眾民在致辭中表示,圍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然風光秀麗壯美,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皇家獵苑。特別是經過300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了狩獵、農牧、民俗、生態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獨樹一幟、內涵豐富的木蘭秋獮文化。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彰顯了木蘭圍場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也給圍場提供了一次宣傳自己、推介自己的好機會,為圍場進一步加快建設文化大縣、文化強縣奠定了良好基礎。

論壇承辦方有關人員表示,此次活動集合了國內清史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深入挖掘和整理木蘭秋獮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木蘭秋獮文化的研究進程,發揮其特有文化內涵,打造圍場文化的特色品牌。論壇的成功舉辦,對於提升圍場的文化影響力,擴大木蘭秋獮文化的知名度意義重大,也為圍場縣域文化旅遊産業及皇家獵苑小鎮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此次論壇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還將前往大清獵苑文化旅遊景區參觀木蘭秋獮展覽館、廿一號民俗街,前往烏蘭布通古戰場進行實地考察。

1   2   3   4   5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