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國家大劇院製作莎士比亞經典《仲夏夜之夢》探班詼諧幽默"戲中戲"[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4-21 13:59:2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國家大劇院製作莎士比亞經典《仲夏夜之夢》探班詼諧幽默"戲中戲" 國家大劇院供圖肖一攝影

《仲夏夜之夢》劇目介紹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最常被搬演改編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之極具浪漫性和抒情性在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之際,國家大劇院特別邀請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合作導演克裏斯·懷特傾情打造《仲夏夜之夢》,探索莎翁的藝術真諦致敬這位偉大的文壇巨匠。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有“仲夏瘋”和“月暈”的典故。400年前,莎士比亞時期的人們認為,如果月夜出門不戴帽子,月光就會使人陷入瘋狂、産生混亂。黎明過後,陽光帶來理性的回歸,才能恢復秩序,解決疑惑和衝突。這個故事就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走進魔法森林,便仿佛闖入一場紛亂的夢境,神秘、寂靜,卻也隱藏了激情、焦慮等太多不可預知的因素;而古老繁華的城市,則代表了社會機制、社會運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衝突。在《仲夏夜之夢》中,從嚴肅的雅典城到無拘無束的森林,莎士比亞從未停止製造混亂和變化,既有“戲中戲”,也有既定人物關係的打亂。而這些變化,始於月夜、止于黎明。

作為國家大劇院首度製作的莎翁經典話劇,《仲夏夜之夢》著力對莎士比亞原著文本進行深度梳理,回歸經典的同時與時代語境相呼應。舞臺上的70根“木棍”,符號化地呈現出空間的流動性。在城市部分,木棍的放置突出規律和秩序,而一旦進入森林,木棍、月牙形的臺板等則突出自然和隨意。舞臺上的“變化”無所不在,既為表演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觀眾的想像提供了更多留白。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