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攝影中國

大國工匠:大閱兵裝備背後的工程師戴天方[組圖]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6-06-17 15: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封曉東 | 責任編輯: 李佳

戴天方經常講:“我們這工作,做事一點不能糊弄,既然做就做好。我覺得我很幸運,我的愛好,也是我的工作。”“數控加工技術日新月異,時刻掌握最新技術手段併合理應用到工作中,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戴師傅熱愛數控,工作是他的興趣不是負擔。”這是戴天方身邊的同事對他工作態度的共同評價。戴天方説,自己從小就喜歡機械製造,小時候的玩具不是被玩壞的,都是被拆壞的,“這是一種幸運,能把愛好變成職業”。同樣的工具在匠人戴天方手中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去年某項目産品需要在金屬塊中打入一個直徑與深度比為1:40的細深孔。這需要專業鑽孔機才能作業,戴天方用普通的麻花鑽配合鑽槍,及時降溫緩慢操作,實現了幾十萬設備完成的效果。  封曉東攝影  >>大國工匠圖片專題

戴天方,全國勞動模範,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二三九廠)首席技師、機加車間職工。在歷次閱兵中,武器裝備的亮相都備受外界關注,而大家卻對閱兵裝備背後的工程師知之甚少,戴天方就是其中的一員。

機器的轟鳴聲中,工人們正忙碌著。在數控設備操作平臺上,看到的他,中等身材、剃著光頭、戴著黑邊眼鏡,眼前的他笑容謙遜,斯文中透著一股頑皮,平易中透著一股自信,盛名之外彰顯從容、淡定。他的面前,數字、文字和符號組成的指令在顯示屏上不斷跳動,他的身後,車床設備正在執行切割指令,乳白色的切削液飛濺流淌,無數航太産品的精密工件正是在這裡生産完成的。

1989年,19歲的戴天方技校畢業後成為239廠的一名普通工人,成為最早接觸數控機床的少數幾個人之一,僅僅4年時間,他就通過自學練就了異形薄壁加工、非圓截面艙體加工的絕活,被同事們稱作“戴一刀”。

今年是戴天方與機床打交道的第26個年頭,他經手的金屬件已過萬件,親歷了我們國家近年武器裝備的研製、定型、批産的迴圈。“每逢閱兵,看到自己參與的作品經過天安門廣場,我就覺得值了!”戴天方説。

從普工到首席的鑽研之路

“愛琢磨,愛鼓搗,手還特別巧。”認識戴天方的人都這麼評價他。工作中更是喜歡琢磨手裏的活,喜歡挑戰有難度的東西。他總愛跑到廢料堆或者工裝庫,想方設法利用現有生産資源,將廢舊工裝進行改造後使用。某産品曲面彈翼真空吸附夾具、超大直徑孔鏜刀盤、萬向節百分表架、五軸銑頭拆卸工具都是他的“傑作”,光這些就為廠裏節省了數萬元的成本。

“今天我們的討論主題是某型號産品某零件的加工干涉和精度控制問題……”“我們要通過今天的討論針對某零件的加工耗時長、效率低、易變形問題提出工藝優化方案……”這就是在戴天方在班組技術品質交流會上經常出現的內容。把學到的知識用到了生産上,讓戴天方感受到了“技術的力量”,反過來更加激勵他繼續向更高更新鑽研,正是這股“愛鼓搗”、“愛學習”的勁兒,練就了他高超的專業技能,豐富了他的知識儲備,從比較簡單的三軸聯動、四軸聯動到現在的可加工複雜曲面的五軸聯動龍門式加工中心,設備用的得心應手,技術練得爐火純青,産品幹得巧奪天工,他隨之也成為了航太科工集團首席技師和十大技能高手之一。

通常來説,研製樣品要比批量生産複雜得多,更需要豐富的實戰經驗,而戴天方總是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負責某航太産品尾艙的加工過程中,戴天方克服工件加工餘量大、形狀複雜、尺寸精度高、加工耗時長等難點,反覆調整切削數據,採用多層面、小切深、快進給、軸向旋轉等工藝,克服了艙體自身剛性差,切削易變形的問題,提高了加工精度,將加工時間由30小時縮短到10小時。

在加工某新研製的重點産品油箱鑄造模具時,戴天方運用五坐標銑頭不定角度曲面外形輪廓銑削成形,盡可能減少裝夾次數,並設計新型工裝,用兩面裝夾來保證左右芯盒的一致性,10天完成了11個月的工作量,而且使得油箱總體合格率從16%提升至86%,給單位創造了千萬元級的經濟效益。

攻破技術難題,突破創新瓶頸……戴天方類似的攻堅事例不勝枚舉。

從手動操作到全自動化生産,從較為簡單的三軸聯動、四軸聯動到現在的可加工複雜曲面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時間對於個體和時代有著相同的意義。26年間,戴天方在完成自身成長蛻變的同時,也見證了我國航太數控設備的升級換代。“技術就是經驗的疊加與時間的磨礪。”他這樣總結。

把難事幹成幹好,讓産品成為工藝品

“我覺得我很幸運,愛好成為了工作”。戴天方經常這樣講,他愛這份職業,甚至視車間為“家”,視産品為“孩子”。

隨著航太産品的更新換代,轉型升級,廠裏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重點産品日益增加。研製産品加工難度大,可參照、查詢的資料少,比起批生産産品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每每有關、精、重産品部件流轉到機加工序,他總是主動請纓敢於擔當。

“我多承擔一些,摸索些經驗出來,後續加工就容易多了”。戴天方總這麼説。在他的《加工隨筆》中記錄著數控刀具改進、保證精度、減少誤差的一次次心得,隨著時間的流逝,也使《加工隨筆》從量的沉積變成了質的飛躍。

“這活兒交給戴師傅,我們晚上睡得踏實”,某型號主任設計師曾這麼説過。那是院重點産品油箱試製階段,工件結構複雜、極易變形、製造成本高,面對首件生産,別人都直搖頭,不敢上手,重擔又落到了戴天方的身上,他遇事不慌,系統地分析幾何參數,修改優化工藝方案,産品首件試製一次性成功。廠工藝副總師的一篇《他為什麼要先加工一個Ø 30的孔》更是把戴天方“把活幹到精緻”這個“強迫症”從工藝原理的細節上進行了揭秘。

在加工某新研製的重點産品油箱鑄造模具時,傳統的加工方法裝夾次數多,“這麼加工,得加工到什麼時候才能完啊”。一想到人力物力的耗費,他又坐不住了,充分利用設備加工能力,設計製造新型工裝,這次革新僅用10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近3個月的工作量,大家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多年來因為生産任務緊,身為組長的戴天方幾乎每天都提前到崗最後離崗,雙休日也有八成在機床旁度過,每每説起這些他都流露出對親人的愧疚之情。寒來暑往,昔日的小夥子已步入中年,長期滿負荷工作,他患上了高血壓和頸椎病,膝關節損傷腫痛,睡覺還要帶著護膝,很多同志也勸他“別太拼了”,他總是那句話:“閒不住”。他靠自己的言傳身教,給什麼叫奉獻進行了最好的詮釋,為航太精神的代代相傳,豎起了一個文化標桿。

讓1個成為N個

“手藝人一生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戴天方説,“傳幫帶”是匠人最後要走的一段路。

戴天方一直對發生在自己和師傅之間的一件小事記憶猶新,而這也成為他踐行“傳幫帶”機制的重要動力。那時他剛入廠學徒不久,年輕氣盛,覺得操作已經很流暢了就有點“飄飄然”,結果操作失誤把一件産品加工“漏”了。當時他心裏很害怕,因為那個産品很貴,但是師傅説,“別緊張,有我給你簽字呢。現在不是害怕的時候,是要吸取教訓的時候。”回憶起師傅,戴天方的眼裏滿是感動。戴天方告訴記者,師傅沒有責備他,而是在分析出現差錯的原因後,在品質問題處理單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將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不久前,當徒弟小劉出現操作失誤時,戴天方做出了與當年自己的師傅同樣的選擇。

“生産任務是最好的老師,人才是在真刀真槍的實戰中培養起來的。”“師傅有擔當,徒弟才會有底氣。”這是戴天方班組人才培養的重要思路和特色。從2004年成為班組長至今,戴天方一直把教授徒弟,培養年輕技工作為重要的傳承使命。

“戴師傅總是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就像是我們的兄長。”戴天方班組成員宋保柱對記者説。2008年12月,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以戴天方的名字命名了其所在的239廠機械加工部數控三組。幾年來,這個班組走出了五位班組長,數位高級技師,近10位獲得市級以上數控比賽優秀成績的選手。2014年,以“戴天方班組”為核心組建的“戴天方技能大師工作室”被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成為“北京市首席技師工作室”。在戴天方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的運作,戴天方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完成工藝優化87項,完成年度策劃目標的108.7%,更多的技能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在這個團隊烘托下正在迅速成長。

“技藝的傳承需要學習、積累、再傳授的過程。”戴天方把技能人才的培養大致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5年,是給予期,即企業對技術工人進行培養,技工個人不斷充電學習,這時投入和産出可能並不成正比;第二個階段是5~20年,這是技工技能的平穩輸出期,技能能夠轉化為優質的産品;第三個階段是20年以上,這時技能的輸出會發生轉變,雖然身體機能減退,但是經驗和知識的累積卻達到最佳狀態。戴天方説,技工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出現突破需要時間和耐心。今年,是“戴天方班組”被命名的第八個年頭。回首八年來班組的人才建設之路,既有坎坷,又有成果,但不變的是班組對於人才的重視與渴求。聚是一團火,散為滿天星,戴天方班組的人才培養創新之路將永遠不會停歇。

精於心,美于形,在專注的平凡之路上,能夠發現旁人不易察覺的美好與快樂。在戴天方眼中,數控機床設備並不是冰冷的機械,它們在精準與秩序之中,蘊藏著力量與樂趣,還有一位技師的工匠之心。26年過去了,懷著對航太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對機械加工業濃厚的興趣,戴天方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出了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時至今日,繼續毅然決然的為鑄就軍工製造業的脊梁堅守著。(圖/封曉東 文/廠宣)

1  2  3  4  5  6  7  8  9  10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