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隨著西北大漠上一聲驚天巨響,共和國歷史上一支新型武裝力量——中國地地導彈部隊宣告誕生,被譽為“東風第一枝”。
50多年後,這支英雄的“種子”部隊已成長為洲際戰略導彈勁旅,當年的“東風第一枝”已成為名揚軍內外的中國“東風第一旅”。
今天,這支英雄的部隊把對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誠化作鑄魂礪劍的偉大實踐,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上,以一聲聲震天撼地的驚雷向世人宣告:有我長劍在,中華不可欺!
最美“東風第一枝”
56年前,黨中央、中央軍委毅然決然,組建中國地地導彈第一營。280名剛剛撣去戰爭硝煙的老兵,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悄然離開京城,扎進茫茫戈壁。“沉寂”三年多時間,在大漠深處炸響了一聲驚雷——由作戰部隊發射的第一枚戰略導彈發射成功!這枚導彈,被稱為“爭氣彈”,開創了共和國戰略導彈的“通天之路”。
敢闖禁區、勇劈新路,是這支洲際戰略導彈旅幾十年形成的獨特“性格”,更是一茬茬官兵用精武集聚而成的打贏“底氣”。
幾十年來,當年的“第一枝”已發展壯大成“第一旅”,導彈武器裝備經歷多次換型,射程越來越遠、精度越來越高、威力越來越大,一次次浴火飛天實現了戰鬥力建設從“打得響”向“打得遠”、“打得準”一次次羽化蛻變、華麗轉身。
洲際導彈系統龐大、結構複雜,涉及10多個學科、數十多個專業、數千條條核心原理,在官兵眼中,一枚導彈就是一所綜合大學,“入學”容易“畢業”難。
官兵常説一句話:要拿“畢業證”,必先“跑三路”。“跑三路”就是默背導彈電路、氣路、液路圖及原理,跑通一張中等難度的圖紙,相當於熟記一座省會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車路線,要成為導彈號手,必須默背幾十張、甚至上百張圖紙。
近年來,該旅有23名幹部享受軍隊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25人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57人入選第二炮兵、基地尖子人才庫。某基地司令員劉啟德自豪地説:“這個旅的官兵,拉出去與導彈專家比專業,一點都不遜色。”
在“新一代革命軍人樣子”大討論中,圍繞“執掌戰略武器需不需要血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沒有過時”等問題剝繭抽絲,析事明理,官兵心頭豁然開朗:忠誠賦予尊嚴,血性贏得榮光,軍人無論在哪,不管掌握什麼武器,都要始終做到腦子裏永遠有任務、眼睛裏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裏永遠有激情。
2013年11月,新兵手榴彈投擲考核緊張進行。新戰士張棟華拉開引信,手一哆嗦,手榴彈掉在腳下。營長李民一個箭步,生死關頭兩三秒,完成俯身拾彈、起身拋投、轉身撲倒、以身護兵的一連串動作,最終化險為夷。這一幕,成為現場300多名新戰士最生動的血性教材。
對於戍守在大山深處的“龍宮”裏的陣管營官兵來説,每天經常會問的一句話就是“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吃的是早飯還是午飯?”,每天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對著墻壁上的一副“太陽”畫,舉行“升太陽”儀式。
“缺少陽光的生活會讓我們身體缺鈣,但只要精神的鈣質不流失,靈魂深處就永遠充滿陽光。”每一個到過導彈陣地的人,無不對這輪“最美的太陽”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