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全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啟動 今年測試數學體育[組圖]

發佈時間: 2015-04-15 15:34:5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4月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務院教育督導辦近日印發的《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方案》有關情況,圖為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記者 李佳攝影

  4月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務院教育督導辦近日印發的《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方案》有關情況,圖為發佈會現場。 中國網記者 李佳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李佳) 4月15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務院教育督導辦近日印發的《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方案》有關情況。從2015年起,將在全國開展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工作,今年監測科目為數學和體育。

教育督導辦主任何秀超就義務教育品質監測的學科、內容和對象以及這樣設計的主要依據做了介紹,監測學科為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德育。主要依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考慮相關學科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程度,並借鑒了部分國家和國際項目的做法。監測學科主要內容參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而設定,重點測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監測以上六個學科領域表現水準的同時,還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監測對象為義務教育階段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主要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各學科的劃分情況,並考慮學生認知和學習能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而確定。

何秀超還説,目前我國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6萬多所,專任教師900多萬,在校學生近1.4億。義務教育量大面廣,各地發展不平衡。從2007年開始,教育部連續8年開展了義務教育階段6個學科領域的試點監測,其中5次為全國範圍的大規模試測,監測樣本包括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建設兵團、695個樣本縣(市、區)的46萬餘名學生、11萬餘名教師和校長。

據了解,監測週期為三年,每年兩個學科,以保證監測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有效跟蹤義務教育品質變化情況,最大限度提高監測效益。具體安排是第一年度監測數學和體育,第二年度監測語文和藝術,第三年度監測科學和德育。監測安排在每年6月中旬,綜合考慮了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和便於組織測試等因素。品質監測由研製監測工具、抽取監測樣本、組織統一測試、進行水準劃定、發佈監測報告等環節構成。

我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進展情況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主任董奇介紹,自2007年以來,教育部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成立的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通過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專業力量,圍繞國家基礎教育品質監測進行了大量工作,為在全國正式開展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整合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業力量,組建了監測工作隊伍。二是研發了多學科、多領域的基礎教育品質監測指標體系與工具,解決了長期以來教育品質難以量化評估的技術難題。三是建立了全國性的多級基礎教育品質監測數據採集網路,連續8年開展了國家義務教育品質試點監測。四是建立了良好的監測結果反饋和應用機制,對於基礎教育實踐工作的導向作用和影響不斷顯現。五是廣泛開展基礎教育品質監測的人才培養培訓,宣傳監測的理念和方法,加速了國家監測體系的建立。六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國際教育評價機構建立了廣泛、密切的聯繫,擴大了我國教育品質監測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我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的“四個創新”

西南大學原副校長宋乃慶介紹,自2007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成立以來,已經連續開展了八年的試點監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試點監測中實現的“四個創新”是我國義務教育品質監測事業的生命力所在,也為正式建立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制度奠定了紮實基礎。“四個創新”包括:理念創新,克服應試導向弊端,倡導全面的教育品質觀。技術創新,測量評價技術與國際接軌。機制創新,搭建第三方平臺,匯聚國內外頂級專家參與。路徑創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共同回應教育實踐的重大需求。隨著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制度正式建立以後,品質監測工作必將為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億萬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1   2   3   4   5   下一頁  


 
標題圖片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