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新聞欄目

【圖片故事】肖穎彬:閃耀在手術刀上的“信仰之光”

發佈時間: 2014-07-08 16:39:2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鄭亮  |  責任編輯: 鄭亮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圖片故事】肖穎彬:閃耀在手術刀上的“信仰之光”

肖穎彬帶領科室骨幹查看病人情況。

為了患者多一分生的希望,他總是精益求精,堅持創新之心永不停跳,他説——“對於心外科醫生,99分等於0分。稿子可以重寫,生命不可能重來啊!”

醫學創新,是人類生命科學發展的原始動力。作為一名心臟外科醫生,肖穎彬的創新動力,則源自於對患者的無限熱愛以及對祖國醫學事業的崇高使命。

2005年,肖穎彬在美國進修時,寫的論文《心臟不停跳瓣膜置換手術》對風濕性心臟病的手術方法進行了研究,受到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完全可以在國外醫學雜誌上刊發高影響因子的SCI論文但隨後導師美國麻省總院的蓋斯教授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蓋斯教授説:“風心病的發病率在中國更高,你這個研究的受益對象主要是中國人,如果在美國刊發,可能對中國的病人受益較小。”肖穎彬於是放棄了在國外刊發論文,而是選擇了在國內發表。有人替肖穎彬惋惜:這下可少了一個評獎的重要砝碼啊。肖穎彬卻説:“作為臨床醫生,不管是搞科研還是開展技術創新,都是以治病救人為目的,都是要能為患者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評職稱、圖虛名啊。”

肖穎彬認為,要作一名好醫生,僅有救死扶傷的精神是不夠的,還要有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難關的勇於挑戰、對醫學高峰的不懈攀登,才能為廣大患者和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健康福祉。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超過2.3億,每5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平均10秒就有1人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已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心血管手術堪稱醫學領域的“珠穆朗瑪峰”,沒有創新精神就很難登上技術高地。為把更多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他不斷創新拓展新技術新途徑。

冷晶體液心肌保護法曾經是心臟手術沿用30多年的常規方法,但風險較大,死亡率高。早在攻讀博士的時候,肖穎彬就研究冷血心肌保護法用於心臟手術的課題。經過艱難的探索,終於用冷血心肌保護法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傳統方法,這一方法的應用,使科室心臟手術死亡率由以前的7.9%大幅降至0.45%。

心臟外科手術,過去一直是在心臟停止跳動、心臟內無血的情況下進行,而手術中心臟缺血、術後心臟復跳等又成為困擾世界心臟外科醫生的醫學難題。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內幾家醫院先後開始摸索心臟在不停跳情況下的心內直視手術。肖穎彬敏銳地“捕捉”這一前沿,帶領團隊展開探索研究,並邀請較早展開研究的廣西醫科大學何巍教授來科指導示範。但由於心臟不停跳,不斷泵出的血液導致手術中視野不清,而且術後心臟內的排氣很困難。為攻克難題,肖穎彬與團隊在1000多次動物實驗的基礎上,終於突破了關鍵技術,創立了心臟同步引流法和“綜合序貫排氣法”等一系列新技術,解決了手術視野不清、術後心臟復跳難、術後併發腦損傷等難題,此後,肖穎彬與他的團隊又將這種技術成功應用到上至80歲老人下到出生才3天的嬰兒患者。2000年,他又將這項技術帶到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與西藏軍區總院的李素芝院長一道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臟手術。目前,在已進行的5600多例此類手術中成功率達98%以上,居國際領先水準。2011年,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肖穎彬一直朝著勇於攻克疑難病的目標努力,激勵自己不斷超越自我、追求卓越。2000年8月,醫院收治了一對出生47天的連體男嬰,這對兄弟胸腹相連、肝臟、心臟等多器官融合,這種連體兒分離手術全世界僅成功了2例,國內尚無先例。他和有關科室的專家一道,克服重重困難,苦戰12小時,成功闖過了心臟剝離、肝臟分離和胸腹閉合等難關,手術的成功一舉轟動了全國,此後又成功完成了2例連體兒分離手術,這3對孩子的家長為了感謝新橋醫院,都給他們孩子取名為“新新”和“橋橋”。

2006年7月,一個心臟長在肚皮外的男嬰被送到新橋醫院,這種心臟畸形程度非常罕見,發病率為百萬分之五。近50年來,全球報道的手術成功病例不到200例,國內更沒有成功的先例。肖穎彬又一次臨危受命,帶領10余個科室的專家組成聯合攻關組,確立了“先進行精心養護、再進行心臟矯治手術”的穩妥方案。經過醫院精心護理100多天后,在他主刀下,外露的心臟被放進體內安全位置,這是國內第一例成功完成的複雜異位心矯治手術。這些年,他帶領科室先後成功實施了世界首例高原心臟不停跳、“三尖瓣騎跨”矯治等重大疑難手術,救治了3萬多例病人,其中不少是國內外公認的疑難病患者。

在臨床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是每個醫生都能當外科醫生,不是每個外科醫生都能當心外科醫生。雖然帶有戲謔成分,卻説明心血管外科是臨床醫學中風險最高、挑戰性最大的科室之一,被形容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臨床創新必須以過硬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術為基礎。肖穎彬常説:“99分等於0分。”在他看來,心臟手術關乎生命,來不得半點馬虎,患者很可能因為你丟失的那1分而失去生命。他説:“稿子可以重寫,圖紙可以重畫,心臟外科手術絕對沒有重來的機會,因為生命不可能重來啊!”因此,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嚴格要求團隊成員每天堅持縫針、打結等基本功練習不放鬆。

醫生王偉剛開始一分鐘只能打30來個結,肖穎彬認為動作不夠麻利,可能會延長手術時間,給病人帶來損傷。為此要求他每天練習打結,並將練習的“成果”挂在他辦公室門上。一個月過去,肖穎彬辦公室門上那一根根打滿結的“鏈子”,形成了一副別具一格的門簾,而王偉在手術臺上的動作也越來越麻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科裏醫生都熟知肖穎彬當初練縫針的經典故事,都曾悄悄在下面模倣練習過,肖穎彬還教大家在柔軟易破的餐巾紙上、在小白鼠花生米大的心臟上、在細若遊絲的雞爪血管上練,他自己就連出差在外,也會隨身帶上一包縫針,利用零碎時間見縫插針地練習。

在強化基礎訓練的同時,為濃厚科室創新氛圍,肖穎彬制定了科室學術日計劃,要求每週至少選擇一項國際醫療新技術、新業務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制定出消化吸收的對策,每位出國參加醫學學術活動的醫生,至少要帶回1-2項前沿技術,每人每年至少提出5個創新建議,逼著大家不斷淘汰過時的方法,開展臨床技術創新。肖穎彬自己堅持每天擠出1-2個小時學習了解世界醫學前沿知識,利用學術會議、出國交流等機會與國內外同行切磋技術,手術多時寧可少睡點也要多學點。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為掌握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技術,自費往返波士頓和休斯頓去求教,終於把這項世界領先的臨床技術學到了手、帶回了國。

肖穎彬把心思、時間和愛都給了患者和事業,卻把遺憾留給了自己。2004年,他去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心臟搭橋手術,剛到不久,他父親突發重病住進醫院。考慮到搭橋手術是科室急需引進的先進技術,學習機會又十分難得,肖穎彬在痛苦中選擇了留下。沒想到,他父親卻猝然離世,肖穎彬沒能見上最後一面,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

在肖穎彬的辦公室,懸挂著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防原醫學奠基人之一、第三軍醫大學預防醫學系程天民教授贈送他的一幅字:“紅梅耐寒雪,明珠不染塵。”這,就是肖穎彬——一名深受患者信賴的人民好軍醫的人生寫照。

   上一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跳轉到

 

/ 16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