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和殿 梅生攝影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説,紫微垣(中國古代星象北天極處一區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
故宮始建於西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4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最後確定,故宮的房間總數為8703間。
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説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到1924宣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佈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辟為“故宮博物院”。
最近的一次故宮大修從2003年開始歷時十餘年,第一階段(2003年至2005年):要基本完成中軸線兩廡古建築的保護維修,目前已基本實現;第二階段(2006年至2008年):要完成重點古建築的全面保護。中期(2009年至2014年):要基本實現故宮功能調整規劃。遠期(2015年至2020年):全面完成故宮古建築的內外環境整治和整體保護。
本組圖片是著名世遺影像專家梅生大師記錄的2003年大修前故宮博物院的部分影像,有些建築在大修後,歷史痕跡將不復存在,謹以此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