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非遺】口耳相傳的大理魚鷹捕魚技藝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5-04-1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賈雲龍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大理魚鷹因漁民馴養有方,被培養成最通人性的魚鷹,在主人優美的歌聲引領下,魚鷹學名叫鸕鶿,本是野生鳥類,經漁民馴化後成為捕魚的好手。 中國網圖片庫 賈雲龍/攝

    大理魚鷹因漁民馴養有方,被培養成最通人性的魚鷹,在主人優美的歌聲引領下,魚鷹學名叫鸕鶿,本是野生鳥類,經漁民馴化後成為捕魚的好手。 中國網圖片庫 賈雲龍/攝

雲南省大理魚鷹捕魚技藝,已被收錄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波羅塝是喜洲古鎮具有數千年曆史文化的古老漁村,是魚鷹文化的發源和傳承之地。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鳳凰要到鄧川去禍害百姓,經過上關村時被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看到,於是觀世音就把一座大山向鳳凰壓了過去。只露出鳳凰的尾巴,於是就被稱為鳳凰半島。上關村位於蒼山第一峰雲弄峰腳下,地理環境十分優越。目前有村民756戶,人口3250多人,85%是白族原著居民,所以説波羅塝是白族文化的搖籃,鳳尾承載了數千年的白族文化底蘊,當您親臨此地,蒼洱風光盡收眼底,水天一色,碧波萬頃,鷗鴨翔集,只疑是天上人間。

大理魚鷹因漁民馴養有方,被培養成最通人性的魚鷹,在主人優美的歌聲引領下,魚鷹學名叫鸕鶿,本是野生鳥類,經漁民馴化後成為捕魚的好手。大理白族漁民在常年馴養中不斷摸索,選優汰劣,積累了一整套良種交配、孵化、雛鷹飼養、成鷹訓練技術。洱海魚鷹陪伴漁民生生不息,漁民以馴養好的魚鷹而自豪。因與大魚搏鬥或其他原因,一隻好的魚鷹死後,漁民往往要立碑埋葬,以表達主人對它的感激和思念。白族漁民養魚鷹出了名,四川、貴州、湖南等地漁民都到大理買魚鷹。一次,一位外國駐華使節遊覽大理,有幸參觀了魚鷹捕魚。魚鷹的精湛技藝,人與魚鷹的和諧配合,令使節們大開眼界。後來,漁民應邀東渡日本,洱海魚鷹與日本魚鷹同場競技。洱海魚鷹捕的魚又大又多,魚鷹捕到魚後會主動靠船,把獵物交給主人。

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捕魚工具日新月異,魚鷹捕魚不再是漁民維持生計的唯一選擇,魚鷹養殖不再引起人們的興趣。據統計,沙村的魚鷹養殖戶從80年代初的72戶,總共1574隻魚鷹,到上世紀90年代末,魚鷹養殖戶剩下30家,而到了2007年,全村僅存9戶人家,魚鷹不到100隻。魚鷹捕魚面臨消亡。這一整套極為珍貴的馴鷹技藝,至今仍留在馴鷹人世代相教的口語秘傳中,沒有形成任何文字記載。千百年來漁民和魚鷹在洱海相依為命,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畫卷。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