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看中國

【非遺】“儺面汪”刀尖上的堅守

支援←→鍵翻頁 發佈時間: 2015-03-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謝順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汪儒斌在整理自己雕刻的儺面具。因汪儒斌癡迷于儺面具製作,且工藝精湛,周圍的鄰居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儺面王”,加上恩施地區方言的發音,結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變成“儺面汪”。中國網圖片庫 謝順/攝

    汪儒斌在整理自己雕刻的儺面具。因汪儒斌癡迷于儺面具製作,且工藝精湛,周圍的鄰居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儺面王”,加上恩施地區方言的發音,結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變成“儺面汪”。中國網圖片庫 謝順/攝

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儺戲是當地土家族特有的用於還願的一種戲劇形式,跳儺戲需帶儺面具,儺戲面具主要用木材雕刻或用獸皮、紙製作而成,演員戴上面具就變成了一個個能與諸神交流的角色。

湖北省恩施儺面具製作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恩施儺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一般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後敷彩上漆。

民間藝術家、土家儺戲大師、恩施儺面具製作傳承人譚學朝去世後,弟子汪儒斌接過“接力棒”,積極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傳承、保護、創新,因汪儒斌癡迷于儺面具製作,且工藝精湛,周圍的鄰居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儺面王”,加上恩施地區方言的發音,結合他本人的姓,慢慢地演變成“儺面汪”。

汪儒斌從1993年跟隨儺戲大師譚學朝學習,再南下到福建學習彩繪、木雕技術,潛心研究20年人物面部表情的表達技巧,在儺面具配色工藝進行改進、創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同門師哥、師弟7人紛紛轉行,只剩下汪儒斌一人還在刀尖上堅守,汪儒斌對儺戲人物、地方劇目、神話故事裏的150多種類型的角色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作,創作了儺面具千余張。

汪儒斌製作儺面具近20年,其藝術風格渾厚、粗獷。憑著傳統的雕刻技藝、簡潔明快的刀法、柔美流暢的線條,汪儒斌雕刻出不同的造型面具,刻畫出每個面具在戲曲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特點,讓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是神是鬼、是文是武。

汪儒斌製作儺面具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手法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猙獰、深沉、狂傲、奸詐、滑稽、和藹、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賦予面具生命活力,形象地刻畫出民間神話中的神靈、鬼怪及傳説中各類人物的喜、怒、哀、樂,令人嘆為觀止。

據了解,湖北恩施儺面具製作分為演出類面具、供奉類面具、傳説人物類3種。演出類面具是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主要有“鬥口靈官”“判官”“土地”“楊戩”等;供奉類面具是舉行儺儀和演出時供奉在事主家堂屋裏的,如儺公、儺母、土家“大二三”神、“丫角九娘”等;傳説人物類面具則是製作者根據神話故事、民間傳説和自己的想像雕刻的面具,其原型不受約束,儘量發揮想像,造型手法大膽活潑。

1   2   3   4   5   下一頁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 購買請撥打 010-88828049 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