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瓊海市嘉積鎮禮都村,有一個稱為“缽灶”的陶器作坊,工場周圍雜草叢生,3間低矮工棚搖搖欲墜,幾位六七十歲老人每天堅守這裡製作陶器。
生産工具除了鋤頭鐵鏟和那個較有技術含量的轉盤外,幾乎全憑手和腳。製作陶器全靠體力,將粘土挑回加工場刨碎,用細沙與水踩踏和勻,然後用適量陶土在轉盤上製成各種陶器坯料並鉻上文字圖案,放到陽光下曬乾再入窯燒制就成。可能是附近盛産優質粘土的緣故,這個跨越幾個世紀的作坊久盛不衰。
86歲的村民黎德祝是作坊的元老。他説,從清朝乾隆年間就有人在這裡製作陶器,附近幾處廢棄的窯灶遺址可見一斑。上世紀50年代作坊收歸公有,名叫上埇公社陶器廠,鼎盛時有60多名工人,生産土罐子、盆缽、土缽、風爐、小水缸等生産生活器具,産品不僅暢銷瓊海,還佔領周邊縣鄉市場。當時的陶器廠作為集體企業,工人享受國家糧油補貼,進廠一般是子接父班,其他人還不能隨便進。
如今作坊的産品主要是市民祭祀祖先的器物,由於有了價廉物美的替代品,作坊市場越來越小,“缽灶”目前只有3名老人常在此工作,他們年齡都已6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