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
中國網訊 中央決定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發佈相關規劃綱要,如今已經四年過去了,大灣區建設緊鑼密鼓,正在加快推進。在此背景下,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帶來了她的提案和建議。
高佩璇委員表示,在大灣區建設中,香港施展了很大作為。她提出,以“融”開局,推動“四引”。“融”就是香港與灣區9個城市融合;“四引”就是向灣區引專業人才、引年輕人、引資金、引教育。
一個“融”字寫春秋
高佩璇委員進一步解釋説,凡事開頭難,難就難在思想統一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現在人們已普遍建立了大灣區融合發展的理念和信心,融合發展、高品質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香港社會上時不我待的聲音很強烈,越來越意識到“融”對於香港拓展發展空間和發揮獨特優勢的重大意義。
隨著疫情受控,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大灣區建設按下了“加速鍵”,要將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特區政府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強化頂層領導,制定打通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工作計劃,推動香港更積極、更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中央規劃引領下,去年香港提出了發展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以實現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新格局。北部都會區直接對接深圳、對接大灣區。這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最重要最便捷的平臺。
引更多的“活水”入灣
高佩璇委員用朱熹的詩句“為有源頭活水來”,形象地説明大灣區發展的所需所求。她表示,只有把源頭活水不斷注入大灣區,才能讓大灣區生機勃勃,融合發展。她著重談了“四引”。
1、引專業人才入灣。在這方面,關鍵是降低香港專業人才進入大灣區的執業門檻,為他們在大灣區發展提供便捷通道。2019年國家就發佈了便利香港專業人才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圳也相應實施了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和執業清單。在政策利好下,香港專業人才躍躍欲試。目前港澳已有613名專業人才在深圳執業。
2、引年輕人入灣。中央已經出臺不少政策,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發展。港人在大灣區成功創業的典型,給年輕人樹立了榜樣,正在引領更多青年人投身大灣區。與此相適應,廣東提出了“大灣區職場導師計劃”,招募有內地職場和生活經歷的港澳籍人士作為導師,為香港青年北上“引路”,具體支援香港青年在灣區就業創業。
3、引資金入灣。除了港資向灣區直接投資外,很重要的就是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讓資金流在大灣區真正自由流動起來。目前,在大灣區內有三種貨幣,且人民幣暫時還不能自由兌換,如何實現資金自由有序流動?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有關方面發佈了《關於金融支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意見》和《關於金融支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意見》,以期推進更高水準金融開放以及深度金融合作,為資金自由流動提供先行實踐。
4、引教育入灣。補足教育短板對大灣區發展具有突破性意義。大灣區要發展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智慧機器人、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高科技産業,基礎在教育,關鍵在人才。拿我們的大灣區與世界上三大灣區相比,目前最缺的就是知名院校少、教育品質低。為補上大灣區這個短板,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都會大學等主要的高校,都在灣區落地生根,為培養大灣區急需的高科技人才、實現産學研一體化、建立開放型國際化協同創新體制,邁出了重要一步。
隨著疫情退去、通關恢復,大灣區發展出現了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展望未來,高佩璇委員表示,香港與大灣區內地9城市互動頻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到大灣區考察,與廣東省領導和9城市負責人溝通交流;灣區內地9城市也紛紛到香港,與香港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國家出臺新政,在大灣區工作的6類內地人才可以申請辦理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時間一年到五年不等,在香港逗留時間最多不超過30日。人才流動這扇大門的敞開,將使大灣區春意盎然,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