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9日訊(記者韓琳) 國家林草局今天發佈的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不包括自然保護區和國有原始林區中的古樹)共計508.19萬株;千年以上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古樹有5株。古樹名木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是雲南,超過100萬株;其次是陜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株。
在國家林草局今天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全綠委辦)司長張煒介紹,2001年,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2015年開始,為進一步摸清全國古樹名木分佈和保護管理情況,科學指導和推進保護工作,全國綠化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2020年10月,經過為期5年多的外業調查、數據整理和專題調研,以及兩輪數據復核,形成了普查結果報告。2020年底,全綠委辦組織專家對普查結果報告進行了評審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本次普查數據真實可信,基本反映了我國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為本次普查提供技術支撐,國家林草局制定了《古樹名木鑒定規範》和《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範》等行業標準,開發了古樹名木資源資訊管理系統,建立了由國家督查、省抽查、縣自查組成的三級品質控制體系,完善了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建檔工作品質管理、技術責任等制度。普查數據上報後,各省級綠化委員會會同有關單位組成品質檢查驗收組,對市縣普查數據進行檢查、驗收。全綠委辦對各省上報的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入庫和匯總分析,校驗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根據普查技術規範,分佈在自然保護區和國有原始林區中的古樹,按照《森林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和天然林保護相關政策規定管理,沒有納入本次普查範圍。因此,本次普查的範圍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不包括自然保護區和東北、內蒙古、西南、西北國有林區以及台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本次普查對散生古樹名木進行了每木調查,對其樹齡、分佈、權屬、生長勢、相關歷史文化資訊作了詳細登記;對群狀古樹一般只統計了古樹數量,沒有做每木調查。
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範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散生古樹名木中,古樹121.4865萬株、名木5235株、古樹且名木1186株;群狀古樹分佈在18585處古樹群中。分佈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佈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
古樹名木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是:雲南超過100萬株,陜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株,浙江、山東、湖南、內蒙古、江西、貴州、廣西、山西、福建超過10萬株。
全國散生古樹的樹齡主要集中在100至299年間,共有98.75萬株,佔81.2%;樹齡在300至499年的有16.03萬株,佔13.2%;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佔5.6%,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
全國散生古樹名木按權屬分,國有18.23萬株,集體90.97萬株,個人12.41萬株,其他0.52萬株;按生長環境分,良好96.98萬株,中等18.04萬株,差6.85萬株,極差0.26萬株;按長勢情況分,正常103.73萬株,衰弱15.77萬株,瀕危2.63萬株。
全國散生古樹名木中數量較多的樹種有樟樹、柏樹、銀杏、松樹、國槐等。
張煒強調,本次資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本底狀況,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數據庫。
國家林草局生態司(全綠委辦)副司長劉麗莉表示,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著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此次普查形成的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資源數據庫基礎上,適時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補充調查,建立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一張圖”,對古樹名木實行掛牌保護。二是針對普查中發現的長勢衰弱和瀕危古樹名木,積極指導推動各地及時開展搶救復壯,促進古樹名木健康生長。三是加快出臺國務院古樹名木保護的行政法規,推進《森林法實施條例》修訂工作,進一步細化古樹名木保護法律責任。四是結合此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發佈,組織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增強全社會保護古樹名木意識和熱情。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楊宏毅説,為推動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住建部採取了以下措施:一、推動登記建檔。2000年即印發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指導各地對城市古樹名木進行調查、鑒定、登記,並建立檔案,落實養護管理責任,實行掛牌保護。二、指導各地認真落實《城市綠化條例》有關規定,推動制定相關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加強城市古樹名木日常巡查,嚴格審批管理和執法監督。編制《城市古樹名木養護和復壯工程技術規範》,為地方保護好城市古樹名木提供技術支撐。三、指導各地將樹齡在50年以上100年以下的城市樹木,作為古樹後備資源重點保護,不斷完善保護措施。(本文配圖由國家林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