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浪漫!我國發佈首次發現的月球新礦物“嫦娥石”

發佈時間: 2022-09-09 14:33:55 |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楠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記者 牛谷月)9月9日上午9時,國家航太局與國家原子能機構首次聯合舉辦新聞發佈會,共同發佈新發現的月球新礦物“嫦娥石”為代表的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恰逢中國傳統節日中秋,這份科技成果“大禮包”的發佈,是獨屬於核工業人和航太人的硬核浪漫。


(圖源自國家航太局)

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董保同介紹,兩年前,嫦娥五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帶回珍貴的1731克月球樣品。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月球研究團隊,通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核高新技術手段,開展基礎攻關,反覆研究測定,最終從月球樣品中發現了新礦物,獲得國際礦物學會投票通過,為月球資源評價和開發提供了更多基礎科學數據,深化了人類對月球和太陽系的認知。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月球新礦物,我國也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品的國家,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


△“嫦娥石”

董保同宣佈,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投票通過,中國核工業月球科研團隊發現的月球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國家航太局、國家原子能機構新聞宣傳辦公室主任孟華表示,“嫦娥石”是繼“廣寒官”“織女”“河鼓”等35個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後,月球科學探索領域又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並被國際社會認可的月球相關名稱,再次展示了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的中國式浪漫。


△紅框為“嫦娥石”發現位置

中核集團黨組成員、總會計師王學軍介紹,“嫦娥石”的發現是礦物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是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豐富了人類礦物學寶庫的內容,促進了礦物學學科的發展,為月球成因、演化和深空科學探測提供新的重要支撐。在月球樣品中發現“嫦娥石”的同時,研究團隊還首次準確測定了未來潛在的核聚變資源氦-3含量,探索了氦-3含量與月球樣品粒度及礦物種類的關係;獲得了氦-3的溫度釋放曲線,確定了最佳提取溫度。這為今後月球樣品中氦-3資源量評估及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月球樣品顯微鏡照片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截至目前,國家航太局探月中心已經完成了四批152份共計53625.7mg的月球樣品發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位申請人通過申請。此次發現“嫦娥石”的中核集團核地研院就是我國首批獲得月球樣品的13家科研單位之一。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各科研團隊都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已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23篇,申請專利1項。近期發佈的成果主要包括岩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援系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目前,關於月球科研樣品的研究還在持續開展,第五批樣品申請已完成評審,後續按程式發放。隨著對樣品研究的逐步深化,我們預期一定會有新的更大成果。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