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21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3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7月24日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托舉問天實驗艙一飛沖天後,時隔5天,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又一次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3組衛星送入太空。
伴隨著夜晚時分“貴陽跟蹤正常”的調度聲,貴陽觀測站內洋溢著勝利的喜悅,機房內黨員先鋒崗的標識熠熠生輝,科技工作人員的掌聲經久不息,這也是該站一個月內連續兩次圓滿完成火箭跟蹤觀測任務。該站工程師戴駿飛説道:“圓滿成功、萬無一失將衛星送入太空,這是我們為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最好的獻禮”。為探尋該站連戰連捷的制勝“秘訣”,讓我們走進他們之中,看看有些怎樣的故事。
精測妙控保成功
某型設備組組長安家馳,2008年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後,就奔赴祖國西南腹地,與雷達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到單位的第一天正趕上新雷達裝備安裝調試,他陪著這臺雷達設備從裝備列裝到中期改造,從首戰首勝到百戰功成,這一幹就是14個年頭。隨著裝備服役年限增長,各分系統出現老化情況,為了在高密度任務中始終讓裝備保持良好狀態,安家馳積極申請裝備升級改造,根據裝備服役情況提出改造需求,2021 年,在任務密度大、時間要求緊的情況下,安家馳帶領團隊加班加點僅用15天就完成了原計劃需要2個月的改造工作,及時趕上了後續跟蹤觀測任務。
在某次任務中,雷達數據交互軟體接收數據突然中斷,隨後又自動恢復,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同事不以為然,認為狀態恢復了就好,但安家馳不放過故障的蛛絲馬跡,連續加班加點進行故障復現測試,終於發現了故障規律,從而找到了設備軟體上的設計缺陷,該問題的歸零在該中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借鑒。安家馳帶領一支平均年齡26歲的黨員先鋒突擊隊,在任務科研一線,勇挑重擔,克服困難,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跟蹤觀測任務。
供電保障助騰飛
對於航太發射而言,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出就是一條“生命線”。“如果説測控系統是每次火箭發射的神經系統,那麼我們就是這個系統的神經元。跟蹤觀測不掉線,供電保障是關鍵。”這是該站供電系統指揮員曲朋在任務前給供電團隊作的動員。
曲朋從供電保障崗位的“小徒弟”成為“老師傅”,他的努力和付出大家有目共睹。該站高壓外線沿山頭綿延十幾公里,外線巡護的路曲朋已經走過不知多少次,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電纜地線溝濕滑泥濘,每次佈線鑽出溝的曲朋就成了“泥人曲”;原本恐高的他為了牽電線,硬把自己係在電桿上,練成了攀爬高手。
前不久,該站為提高供電保障品質,實現對供電設施進行數據採集、傳輸、分析、顯示、記錄及報警等功能,安裝了電能品質監控報警系統。曲朋帶領著供電保障團隊,“五加二、白加黑”地對該站地面上分佈著的91處各種配電箱、地下錯綜複雜的各種型號的電纜線進行了檢查維修、梳理更新,展開了為期一個月電能品質監控報警系統安裝調試。曲朋説道:“雖然面對複雜繁瑣的線路感覺有點累,但想到安裝後,能更好地為航太發射跟蹤觀測任務提供安全、穩定、可靠的供電保障,覺得這些累都是值得的。”
衛星通信保暢通
“叫哪哪通、叫誰誰到、指揮很順暢、視頻很清晰、傳輸很穩定、話音無障礙,這是我們通信的準則”。這句話就寫在李法楊的筆電首頁。
從英雄城南昌到林城貴陽,十年時間裏,李法楊從一個通信的門外漢成為通信系統的“大拿”,該站網路和通信方面有什麼問題,他都能第一時間趕到,找出原因並將其排除。初學通信專業時的李法楊,購買了《程式控制交換技術》《華為交換技術》和調度、數據傳輸、衛星通信崗位知識等20多本專業書籍,一本本地學、一項項地鑽。從未接觸過通信專業的他,捧著專業教材,如同天書。於是,李法楊給自己立了規矩,少睡、少玩,碰到不懂不會的問題,虛心向老技師和身邊的同事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來,他憑著一股子犟勁和韌勁,記下了數萬字的專業學習筆記,業務能力飛速提高,先後取得指揮調度、數據傳輸和衛星通信的崗位資格證。他深知,要想成為優秀的航太科技人才,就必須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以適應崗位、環境的不斷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以便更好地為祖國的航太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貴陽觀測站的科技工作者們連戰連捷的制勝“秘訣”就是勤奮好學、善於鑽研、勇於吃苦、甘於奉獻。小崗位大擔當,敢於把平凡的崗位幹地出彩,那就是不平凡,最美航太人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祖國偉大的航太事業,他們用汗水和成功踐行著航太強國的錚錚誓言,譜寫出航太強國的時代最強音!
(作者:王振華、吳本科、劉光輝、張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