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清(右1)在病房中了解患者康復情況。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2008年左右,小鵬(化名)來找我看病時,是被他父親背來的。那時,他只有十八九歲,腿部發生嚴重畸形,不能獨立行走,活動全靠爬。其實只要早一點進行治療,他們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楊華清的語氣中充滿無奈和遺憾。
在楊華清的職業生涯裏見過太多像小鵬一樣的馬蹄內翻足患者。“要是早一點,再早一點,經過治療他們也許就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了。”每每説到這個病給患者帶來的傷害,楊華清的話裏總是充滿無奈和遺憾。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科一康復中心主任楊華清。 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楊華清究竟是誰?
楊華清,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科一康復中心主任。擅長微創骨外固定肢體矯形技術與肌骨康復治療技術,是一名長期從事肢體畸形與殘疾的矯形與康復治療的專家。
楊華清在辦公室內與同事探討患者病情。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開拓創新牽骨正畸康復治療技術
楊華清在醫療一線工作20餘年,長期從事肢體畸形與殘疾的矯形與康復治療,擅長微創骨外固定肢體矯形技術與肌骨康復治療技術。從2006年起就牽頭建立了專業的肢殘矯治團隊,將骨外固定技術與現代四維相矯正固定技術相結合,治療各種複雜下肢畸形;利用微創骨再生技術治療疑難骨不連、大段骨缺損,根據牽張成骨原理,通過持續性的生理應力刺激促進骨癒合,提供骨斷端持續加壓,不用植骨即可治愈,解決了傳統骨不連、骨缺損治療面臨的難題;設計了系列骨延長的治療方法,根據組織再生理論,應用骨外固定技術使肢體同步動態延長,重建肢體功能。在致力於肢體矯形手術技術創新和器械改良發明的同時,楊華清創新性的提出了肌骨加速康復理念和診療技術,極大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了復發率,縮短了治療週期。
楊華清(左2)在青海為患者進行矯形手術。受訪者供圖
治療馬蹄內翻足 “早”是康復良藥
楊華清作為矯形與康復治療的專家,在馬蹄內翻足的治療與康復領域始終堅持不懈的努力著。馬蹄內翻足是一種常見的、高復發、高致殘的肢體畸形,先天性發病率約為1‰,患者腳心上翻,腳踝、腳背著地,只能短暫行走,每走一步,都十分痛苦。這種病如不及早治療,將逐漸發展為重度下肢畸形,進而導致嚴重殘疾。據估算,我國有馬蹄內翻足患者上百萬,其中1/3為兒童。近些年,雖然新生兒馬蹄內翻足發病率在逐漸降低,但因外傷以及其他疾病導致的後天性馬蹄內翻足患者則日益增多。
楊華清介紹在自己創新工作室裏研製的患者康復輔助器械。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楊華清將馬蹄內翻足患者病情的發展比作蓋樓房的過程,“有問題的腳相當於地基打歪了,最後整個樓都會是歪的。類似的,一旦腳歪了,不及時矯正,整個身體將會處於失衡的狀態,引發一系列併發問題。”楊華清介紹説。“因此馬蹄內翻足的治療不外乎一個‘早’字。”楊華清告訴記者對於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者而言,出生6個月之內是馬蹄內翻足治療的最佳時期,超過6個月後,治療難度會提高,如果超過4歲,就需要用手術進行治療,到了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則可能要進行截骨手術。
而針對後天性馬蹄內翻足患者,治療關口也要不斷前移。在治療時就要更加關注患者發生肢體畸形的傾向,通過將臨床與康復緊密結合,在畸形還未出現時就讓患者佩戴矯形支具,並進行康復訓練,將殘疾的可能扼殺在搖籃之中。“即使已經出現畸形,只要發現及時,其骨骼仍未變形,通過簡單一些的手術也可以治愈和預防殘疾。” 楊華清補充。
楊華清利用AI智慧機器人技術了解患者身體恢復情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康復之路 長期堅持的“大工程”
在楊華清工作室裏擺滿了大小不一的五顏六色的塑膠靴子——馬蹄內翻足患者矯正支具。經過手術和矯正治療後,患者一般還要戴三個月的矯正支具,並要通過儀器進行肌肉的收縮和誘導康復訓練,後續還要進行系統康復訓練包括手法按摩和主動運動訓練等,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大工程”。 楊華清説醫院的矯正、手術治療僅僅是整個康復過程裏的“藥引”,能否恢復關鍵還要看後期的隨訪和康復鍛鍊是否能跟上。一般來説,女孩要隨訪到16歲,男孩則要到18歲。而對於成人來説,一般也要隨訪3~5年。如果對疾病沒有進行持續的康復訓練跟進,也會引起復發。
楊華清認為,真正的康復理念,不只局限于矯正外形,而是讓患者在現有的狀況下通過微創手術或小的干預,達到自身的功能需求。未來的殘疾康復應該朝著早期預康復和全週期康復以及個體化康復三個方向發展。
楊華清在青海為肢體殘疾患者進行治療。受訪者供圖
甘於奉獻 深入基層行醫治病
由於肢體殘疾的患者大多來自偏遠農村,當地的醫療條件較差,很多患者得病後都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或者根本不知道這種疾病是可以治療的。為了讓更多患者可以康復,楊華清走出病房,2017年至今,他已帶領團隊利用休息時間先後30余次奔走于青海、雲南、貴州等地的偏遠山區,一邊為當地患者進行義診手術,一邊傳播醫學技術。
北京康復醫院骨科一康復中心的墻上挂滿了患者寄給楊華清和他的團隊的感謝信。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楊華清針對青藏高原地區骨關節疾病和肢殘發病率高的實際情況,創新設計了“微創骨外固定肢體再生控制技術”與“肌骨加速康復治療技術”,並應用這些創新技術累計救治病患3000余例,其中手術治療30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為貧困艱苦地區患者節約了大量的治療費用,使眾多肢殘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重拾了生活信心,積極回饋社會,同時有效避免了肢殘患者因殘致貧、因殘返貧,實現健康扶貧。
2022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楊華清所帶領的團隊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圖為楊華清與團隊部分成員合影。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2022年,楊華清作為矯形骨科與肌骨康復醫生代表被授予北京市第三批“冰雪運動推廣大使”的稱號以及成為了2022年冬殘奧會火炬手。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榮譽之下 不改的醫者初心
努力讓楊華清收穫無數榮譽,自2015年獲得第五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提名獎和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開始,幾乎每年都會有榮譽加身,2020年更是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時,他還作為矯形骨科與肌骨康復醫生代表被授予北京市第三批“冰雪運動推廣大使”的稱號以及成為了2022年冬殘奧會火炬手。然而榮譽並沒有讓他停下前進的腳步,在堅持不懈的臨床醫療和科研創新工作中,楊華清曾先後承擔或參加省部級以上課題近10項,獲省部級及廳局級科技進步獎2次,獲20余項國家專利。楊華清帶領團隊創新設計的“微創系統化治療肢體畸形”的系列治療方法,累計救治肢殘患者2萬餘例,使眾多的肢體殘疾患者恢復了肢體功能,得到了患者好評和同行認可。
“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也就意味著“疾病”是我們和患者共同的敵人,每一個患者可以健康行走的時候,都是我最具成就感的時刻。在中國,馬蹄內翻足患者或有上百萬,如果從現在一直幹到退休,我還能做上5000多臺手術。”楊華清這樣説。
(圖文報道 : 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