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為了山區孩子的那堂“雲中課”

發佈時間: 2020-05-28 10:25:52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 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 鄭亮

圖為5月21日,來京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馬恒燕在北京參加其所在代表團的全體會議。 中新社發 左鳴遠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連起螢幕兩端的“網課”……近期,線上教育成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常態,不少老師也因應新形勢迅速變成“雲上高手”。然而對寧夏銀川二十一小學校長馬恒燕來説,線上教育是她關注已久的老話題。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長期致力於搭建屬於山區孩子的“雲中課堂”,推動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讓山區孩子“一步”走進城市裏的教室。

“我們是一群來自大山裏的孩子,請你把我們小小的夢想帶到太空吧。我們夢想有一天,讓每一個地球人都能通過太空郵局聽到我們的歌聲。”2016年11月,航太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通過視頻連線,朗讀了寧夏中寧縣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學生柯原寫的一封公開信。這個女孩能走出大山與航太員對話,就是因為網際網路。

資料圖為2月25日,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興源中心村,學生在家中通過電視收看空中課堂。 中新社記者 李佩珊 攝

在2018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馬恒燕訴説了用“網際網路+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實現走出大山的願景。之後,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准成為中國首個“網際網路+教育”示範區。

“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節音樂課上,孩子們眼睛裏閃現出來的光。”馬恒燕告訴記者,在網際網路介入之前,許多農村的學校由於師資力量的限制,並沒有開設音樂、美術、實驗等課程。“雖然隔著螢幕,孩子們聽到網路那端奏起的樂曲,仍然難掩興奮。”

當年,銀川二十一小組織一批教師來到中寧縣寬口井石油學校、永寧縣原隆小學等結成幫扶對子,開始探索“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之路。

資料圖為2019年11月5日,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現場,同心職業學校通過視頻與其進行點對點線上互動教學。 中新社記者 李佩珊 攝

馬恒燕直言,“網際網路+教育”推動了農村貧困地區“粉筆、教案、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向“寬頻、視頻、遠端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我們把錄製好的音體美科學課線上推送給農村學校,線下進行教師輪崗交流,讓師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曾有人問,作為西部地區首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網際網路+教育”還能給寧夏帶來什麼?馬恒燕的履職路,則展示了這條新路子的成效。

這些年,“網際網路+教育”已經成為寧夏教育的常態。

寧夏建成了中國首個集資源共用、教學教研、學校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省級教育雲平臺,海量優質教育資源和普惠多元的教育服務,匯聚成資訊的海洋、教學技術手段的“聚寶盆”;百兆以上網路寬頻學校覆蓋率從2018年初的25%提升到100%,其中46%的學校網路頻寬已達到200兆以上……

空間、時間已不受限制,技術、情感也在不斷實踐中升溫。以銀川二十一小為例,該校通過集團化發展成立教育共同體,直接託管、聯盟幫帶14所學校。“受到‘點對點’幫扶的班級,在學區品質測查中比平行班最低成績高出20.3分,學習品質有很大提升。”馬恒燕説。

2020年,寧夏在疫情期間開展了自上而下的“空中課堂”。近800名教師通過一同備課、一同磨課、一同試講、一同錄課,錄製覆蓋義務教育全學段全學科的近3000節課程。這場不漏一人、無死角全覆蓋的線上教育,也再一次檢驗了網際網路+教育的成果。截至目前,“空中課堂”累計訪問量已超過3億人次,學生線上作業超過8500萬份,開展線上考試超過28萬次。

最初,網際網路+教育是為了山區孩子的“雲中課”;而今,“網際網路+教育”為教育的未來發展賦予了更多可能性。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