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裏童裝産業的茁壯成長與政府政策支援密不可分。八十年代初期,不到20歲的濮新泉就開始跟同鄉合夥做生意。創業時,啟動資金有限。剛巧,遇到稅務機關前來調研生産經營難題。了解情況後,在政策支援下,他們獲得4萬元的無抵押無息貸款,解決了資金流動的困境。當年合夥的生意便盈利八千多元,而當時“萬元戶”的説法才開始流行。
八十年代中期,織裏人在傳統紡織、刺繡産品生産的基礎上,開始較為集中地進入童裝産業。這一階段,童裝生産加工戶規模小,沒有正式廠房,設備大多是家用縫紉機,製作工藝簡單,配套産業未成體系,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從業人員也主要是織裏本地人。
濮新泉講,這時期織裏童裝行業開始在全國小有名氣,批發商紛至遝來,銷售基本不是問題。簡單增大生産規模就能增加盈利,這也成了大多數工廠的常規選擇。此時織裏各類城鎮服務功能與基礎設施等均未成型,處於産業發展和城鎮化的萌芽期。大量農民洗腳上岸,實現了從單一的農業經濟向三次産業並舉轉變,從城鄉割裂向城鄉融合過度。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産漸漸超過需求,産品積壓導致生産停滯,簡單發展模式的矛盾凸顯。頭腦靈活的人將眼光移向外部市場尋找出路。93年,濮新泉決定到北京闖蕩,盯上了王府井百貨大樓。作為全國零售行業的老大哥,百貨大樓對經營的産品、品牌和企業性質都有苛刻的要求。為滿足條件,濮新泉代理了寧波的一個品牌童裝,採用交服務費的方式借用合資品牌的營業執照,擠進了商場,搭上了一艘商業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