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四十載 織裏古鎮書寫新傳奇(上)

發佈時間: 2018-09-10 09:25:4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 責任編輯: 楊佳


       濮新泉將腦海中的一幅幅畫面,講述給記者。改革開放前,鎮裏只有一條老街,織裏人挑著扁擔賣貨過活。八十年代初,織裏建起了小商品市場。

 

       改革開放之前,織裏鎮只有一條老街、一個村子。由於人口膨脹、每人平均耕地短缺、農業生産連年衰萎,一年糧食只夠半年吃,因而成為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窮鄉僻壤。

       窮則思變,一些織裏人偷偷地重新操持起織造手藝,利用紡織、刺繡、縫紉等老手藝,晚上紡織白天賣,賺取薄利養家糊口。

      也正是這時,剛剛初中畢業的濮新泉就去了上海闖蕩,做了一名木匠。做了一年後,濮新泉覺得打工不是個出路,便回織裏做起了小生意。那時,所謂的小生意就是買一些布料布料,自己踩著踏板“洋縫紉機”加工成枕套和被套,在當地禮堂自發形成的小市場上銷售。

       歷史上的織裏鎮就因織造業的興盛而得名,史料中就有“遍聞機杼聲”的記載,從古至今,紡織、刺繡等工藝在織裏一直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據在織里長大的沈國強描述,家裏老人講,古時鎮裏每天所産的綢緞可達一里長,故名織裏。

       織裏人的勤勞和努力遇上了改革開放的東風。82年,我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久,國家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主體地位,織裏人開始從被動勞動者轉為商品生産的主體、創業的主體,百姓的生産積極性得到充分釋放,開啟了以紡織産業發展助推城鄉轉型發展之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