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週年】英雄,你為了什麼犧牲自己?

發佈時間: 2018-05-08 13:57:3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鄧東睿 | 責任編輯: 趙娜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部隊官兵代表和被救村民來到大桂犧牲的地方,為英雄默哀。

10年,我們用美好生活證明你的犧牲意義

 

——“全國抗震救災模範”陳大桂地震中所救11名鄉親回訪記

 

鄧東睿

 

“我們想告訴你,你的恩情我們銘記一輩子”

這次回訪,並沒有記者想像之中的那樣容易。

 

“難點並不是通往村莊的道路崎嶇,也不是村民外出務工不好聯繫,而是大家心裏的那股創傷。”採訪之前,記者專門聯繫了遠在四川綿陽老家休假的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發射一營副政治教導員陳勤——10年前,她因在綿陽某所中學教學育人,在地震中倖免于難,成為陳大桂全家唯一的倖存者。

 

電話中,陳勤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村民都會自發前去哥哥墓碑前祭掃,他們把感恩放在了心裏,但要他們從嘴裏憶起那段往事,著實有些感傷。

 

是啊,哪一個經歷者不感到傷痛,又有哪一個倖存者心裏不酸楚?記者走訪陳大桂生前所在的“常規導彈第一旅”,翻閱相關資料:2008年5月12日,陳大桂與妻子楊歡在北川老家陳山村籌辦婚禮,當大山倒下的時候,面對先救親人還是先救鄉親的艱難抉擇,他們決定先為鄉親開闢生的通道。

 

“先去烈士墓前祭掃吧?”在輾轉十余個小時車程來到四川省綿陽市後,徵得陳勤本人的同意,記者一行決定先去陳山村祭拜陳大桂。

 

從綿陽市火車站到北川縣陳山村,短短數小時車程,記者的思緒卻沒有一刻平靜。鱗次櫛比的房屋、整齊排布的綠化,城鎮的現代化建設與其他地區無異,北川真的重生了!

 

來到陳山村山腳下,沒有顛簸崎嶇的泥濘山路,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雙車並行的盤山公路。車輛徑直駛向了陳山村,數分鐘便停靠在村莊旁的一座墓碑旁。見得兩位老人正拿來路邊採摘的野花,獻在墓碑前,記者一行拿著帶來的白黃菊走上前去一同默默祈禱。

 

就如同見到自己的兒子一般,撫摸著記者帶來的陳大桂軍裝遺像,淚水從雙老深陷的眼眶溢了出來,他們痛心地回憶:大桂這孩子,從小就是村子裏的驕傲,非常懂事,考上軍校以後,自己省吃儉用,每月把錢都寄給父母和妹妹,還資助了同村一個家境更貧苦的小女孩……嘴上連連嘟囔著可惜,兩位老人名叫陳桂山、戚大瓊,10年前,地震中他們雙雙被陳大桂救下。

 

陳桂山是當年的陳山村村支書,他感慨道,地震發生後,許多村民一度沉浸在大桂犧牲的痛楚之中,那時他壓制內心的悲傷,號召大家最好的懷念是把生活過好,帶領村民投入緊張的災後重建工作。

 

將手中的野花插在陳大桂墓碑前的泥土之中,指著眼前一排排路邊摘來的野花,戚大瓊告訴記者,大桂的墓碑位於半山腰的拐角處,大家途經耕作,都會從路旁採來野花簡單地祈禱。

 

村民想告訴陳大桂,他們要替英雄重建美好家園。這些年,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通過一犁一耕自給自足、一苗一木重新栽種、一磚一瓦鋪裝搭建,新的村莊再次構建。

 

村民想告訴陳大桂,國家大力推動鄉村建設,青瓦房已經代替了當年的茅草房,瀝青公路已經覆蓋在山路之上,已硬化村道5公里,許多家庭已經買上了小汽車,出行再也不用純靠雙腿走。

 

村民想告訴陳大桂,在國家政策幫扶下,他們2016年脫貧9戶26人、2017年脫貧1戶3人,年年都有家戶脫掉貧困帽子,全村一步步奔向小康社會。

 

“他犧牲了自己,留給了我們美好的生活。”山風習習,將墓前的紀念之花吹得搖曳擺動,陳桂山夫婦説,縱然大桂在村中的輩分比他們低,但在他們心中,大桂是榜樣、是力量。

 

“大桂啊,你部隊的戰友來看你啦!”整整一個上午,途經這條道路的村民都自發駐留,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虔誠的祭拜——你用生命換來的恩情,他們會銘記一輩子。

 

“你犧牲了,這個家園由我們替你來建設”

 

從陳大桂墓前離開,驅車下山回駛兩個拐彎處便來到陳山村,一個村民背負著雙手等待著記者的到來,從當年地震後的採訪照片對比不難發現,此人正是陳言慶——10年前,陳大桂犧牲前所救的最後一個人。

 

那一刻,陳大桂正幫助腿腳不便的陳言慶渡過山溝,陳言慶推搡著陳大桂説:“娃,這麼危險,我又腿腳不便,你先去救你爸媽和妻子!”然而,陳大桂卻堅持先救助鄉親。當把陳言慶護送到安全地域時,折返援救親人的陳大桂卻遭遇巨大山體滑坡,一家4口壯烈犧牲。

 

“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個人不選擇先救助家人,而是我們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陳言慶回憶説,那段時間他腦海裏反覆回蕩著這個問題,從那以後,每當電視裏看到烈士捨己為人的新聞,他都會想起大桂最後的面容。

 

正當陳言慶沉浸在傷感之中,十多米外一個正與村民交談的妙齡姑娘徑直走了過來,對著他喊了聲“爸”。陳言慶自豪地介紹,這是我的女兒陳福艷,也是我們陳山村的現任村主任,今年28歲。

 

地震發生的時候,陳福艷正在外地讀書。大專畢業後,她自己在外打拼,開設過服裝店、燒烤店、中餐店。談及為何放棄個體經營回村發展,陳福艷説起了一段往事——

 

2013年,抗震救災5週年之際,那天鄉親們祭掃完陳大桂後,父親陳言慶回家後悶悶不樂,拉著女兒陳福艷坐在餐桌上聊起天,他希望女兒能向陳大桂那樣,把鄉親們放在心裏,希望女兒能回村裏當村幹部,用所學的知識,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

 

“其實那時候心裏還有點不樂意,好不容易走出村子,為什麼又要回來?”面對女兒的不解,父親陳言慶語重心長地説,娃,一個人的富裕並不能代表什麼,但是你要是能帶著鄉親們脫貧致富,豈不是更大的成就,你不是一直喊著以你大桂哥哥為榜樣嗎?

 

也正是那一年,陳福艷放棄經商,選擇回村裏埋頭苦幹,一步步幹到村婦女主任、村主任。去年,剛剛接手村主任的陳福艷,看著有些村民還住著地震後建的木板房很是著急。就在這一年,北川縣政府下文改善村民住房條件,給予一定的補貼。

 

現實情況是,對照相關政策,只有8戶人家滿足危房改造條件。面對這樣的狀況,陳福艷和村支書一起努力,建房時給村民主動聯繫材料、聯繫工匠,還向個別貧困戶寫擔保、籌借款,聯繫幫扶單位捐贈建房水泥。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最終成功改造危房10戶,超出預期指標25%。“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村民嫌麻煩、積極性不高,不是很願意去主動作為。”陳福艷説,“但是結果是好的,當大家看到一棟棟新建的青瓦房,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心裏別提有多美滋滋了。”

 

10年過去了,一切都變了。但眼前這一棟棟白色的青瓦房,讓記者想起烈士陳大桂犧牲前曾在日記中記下的這樣一個願望:希望能給父母在老家搭建一棟像樣的房子,讓父母過上富裕的生活。

 

“大桂犧牲了,這個家園由我們替他建設。”陳福艷拉著父親陳言慶的手告訴記者:“父親的腿腳不方便,剛開始沒有修建公路時,每逢祭掃的節日,他總要拉著我的手,帶著羌族的祭奠白石去看大桂哥哥。”

 

同樣把陳大桂銘記於心的,還有村民魏世富。這些年來,他的子女相繼搬入縣城生活,他卻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搬去城裏住,他還是喜歡紮根在山裏、守在這個小村莊。

 

“有人擔心這個地方會再次發生地震、山崩,但這個家園總要有人建設,在我眼裏這就是世外桃源。”望向山間鬱鬱蔥蔥的綠茵樹木,魏世富感慨道,10年來,他一有空就要在山裏種樹,他要建設一個綠色家園,因為養育這些樹木的,有些正是大桂化為的養分。

 

“最好的紀念,就是把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當年陳大桂所救助的11名鄉親中,年紀最大的桂正國如今已是82歲,耳朵和眼睛都有些退化,全家已經搬到擂鼓鎮上生活。記者驅車前往與他會面。這個如今已是耄耋之年、滿頭花白的老人,聽到一些採訪問題總是支支吾吾,連連摸耳朵示意著聽不太見。

 

但這一幕卻令人動容,每當桂正國老人聽到記者説到“陳大桂”字眼時,總是面容憂傷。他的家人説,每年5月12日,老人總要點上一柱香,找個寂靜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天;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建成之後,老人總是要家人帶著他去紀念館陳大桂銅像前,靜靜地待在一旁聽著解説員講述大桂事跡。

 

陳桂山夫婦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紀念陳大桂,桂正國有個孫子,剛剛成年就被他送去部隊當兵了,他要孫子向陳大桂一樣,當一名能保家衛國的軍人。

 

同樣搬到擂鼓鎮居住的,還有當年被救助的村民桂平邦。記者來到桂平邦家中,他告訴記者:“大桂犧牲前,知道我們家境不好,總是拿出一部分工資,資助我的女兒桂曉玲讀書上學,大桂是個好娃啊……”説著説著,桂平邦囁嚅著嘴唇,聲音變得哽咽起來。這些年,陳大桂犧牲後,媒體對他的英雄事跡報道後,有很多像“陳大桂”一樣的人,繼續資助著桂曉玲的學業。

 

記者聯繫了在樂山師範學院讀大四的桂曉玲。電話中,她告訴記者,2009年,一位姓劉的叔叔按照媒體上留的賬戶每年給她打來“資助學費”,在她高二的時候因為生意受挫沒有資助,到她大二的時候又開始給他資助。

 

“最好的紀念,是把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最大的回報,是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説起這段經歷,桂曉玲的話語儘是感恩,她説這段時間她已經開始實習工作,要獨立賺錢、努力工作回報這些好心人對她的幫助。

 

陳勇是陳大桂、陳勤兄妹幼時的玩伴,也是陳大桂所救陳桂山夫婦的獨子。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年,他苦心孤詣、奮力讀書,如今正在北京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

 

電話採訪中,陳勇回憶道,陳大桂小時候就一直是周邊小孩子的榜樣,不像其他孩子那樣貪玩,在家裏比較勤勞,對父母長輩特別有禮貌,也很樂於助人,是家長拿來教育孩子的榜樣。後來,他們各自遠離家鄉追尋學業,2008年得知陳大桂為了救父母等11名鄉親犧牲後,他的心裏十分沉重。

 

“縱然成績我一直在同齡人中最好,但是在長輩心中,大桂一直是最有出息的。”陳勇説,有理想、有追求,陳大桂那年帶著軍功章回家,父親陳桂山為這事和他嘟囔了很久,説後悔沒讓他去讀軍校……電話那頭,陳勇的語氣漸漸有些傷感,他告訴記者,下一步他要將研究方向全身心投入腦血管病以及漸凍人方面的醫學工作,爭取為家鄉老百姓、全社會作貢獻。

 

“對大桂哥哥最好的紀念,就是努力把生活變得更美好。”採訪過程中,對於未來生活,村主任陳福艷充滿期待,她説,陳山村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村民的收益還不高,他們將積極和北川縣人民政府對接,希望能拿到一些改善基礎設施的項目,比如重樓、白芨的種植方面項目,讓大家通過辛勤付出生活越來越好。

 

採訪結束,鄉親們告訴記者,當年救助的其他村民很多都在外務工,但每年過年回家他們都會去陳大桂墓前看看,這是一種紀念,也是告訴大桂他們生活的很好。驅車從陳山村、擂鼓鎮駛回綿陽市區,再次凝望著車窗外的風景,記者相信,他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文鄧東睿 攝影陳平、商殿、孫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