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中國風”國家大劇院新作品音樂會重磅亮相 王小京攝影
10月10日晚,“交響中國風”國家大劇院新作品音樂會在大劇院音樂廳隆重上演。小提琴家寧峰、鋼琴家袁芳與扣京、李欣桐、阿木古楞等八位歌唱家,攜手指揮家張藝執棒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共同呈現了大劇院近年來的原創新作。其中,李博作曲的《飛寒》、杜鳴心作曲的“《北京頌》為鋼琴與樂隊而作”以及趙季平作曲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三部作品均是世界首演。器樂交響新作與原創歌劇選段的精彩演繹,集中展現了國家大劇院對於藝術原創的堅持與弘揚。通過作品中洋溢的中國情,觀眾得以領略不同作曲家對於民族音樂元素的不同擷取,感受豐富多彩、包含萬象的“中國聲音”。
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近十年來,在“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的宗旨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打造出具有國家大劇院標誌,能夠凝聚向心力、傳播正能量的藝術精品。在當今的世界樂壇中,“中國聲音”是不可忽視的音樂力量。中國指揮家、作曲家和獨奏家們在世界舞臺上的傑出表現,為“中國聲音”贏得了掌聲與喝彩,讓國內外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聲音”的無窮魅力與中國音樂力量日漸崛起的蓬勃面貌。自2015年以來,國家大劇院每年在新創作的藝術作品中甄選集萃,以音樂會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大劇院對音樂創作的新探索與新成果。通過對國家大劇院全新委約作品的集中展示,讓觀眾得以一覽中國藝術家的風采和中國當代音樂的光華。為當晚音樂會拉開序幕的是第四屆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展演作品《飛寒》。青年作曲家李博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刻畫寒冷之景來讚頌人心之暖,在秋涼的雨夜為觀眾帶來了一股暖風。由鋼琴家袁芳演繹的“《北京頌》為鋼琴與樂隊而作”是作曲家杜鳴心的新作,曾譜寫了“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等經典旋律的杜鳴心年近九旬依然筆耕不輟,以自己源源不斷的樂思與靈感謳歌著北京這座古老又充滿朝氣的城市。近年來,北京在謀劃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推進,各個領域的優秀成果凸顯著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鮮明烙印,一座城市的文藝生態既承載著這座城的歷史,更鑄造著這座城的品格。國家大劇院委約作曲家杜鳴心創作的此部作品,以音樂為畫筆,描繪出北京古城的莊嚴壯麗、市井衚同的鳥語花香,更將現代都市的繁榮發展渲染得淋漓盡致,彰顯出北京作為中國“金色名片”的城市風貌。作曲家趙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由小提琴家寧峰傾情演繹。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還將於10月至11月跟隨2017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美國巡演,登陸美國芝加哥交響中心、費城基默爾藝術中心等主流音樂廳,將充滿濃郁中國色彩的音樂旋律帶給世界觀眾。
2016年至2017年,國家大劇院的原創歌劇作品也以精益求精的高標準持續製作推出。在音樂會的下半場,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唱家扣京、李欣桐攜手大劇院合唱團共同呈現了于“十一”期間首演成功的歌劇《蘭花花》選段。作為國家大劇院第14部原創歌劇,《蘭花花》的創作過程歷時六年,經過多次劇本、音樂的探討與嘗試,于2017 年完成。著名作曲家張千一結合了陜北民間音樂素材與中國戲曲元素,賦予音樂鮮明的地域特徵,同時秉承西方大歌劇的創作標準,整部作品精緻而恢弘,既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著震撼人心的情感昇華。歌劇《成吉思汗》是國家大劇院繼歌劇《冰山上的來客》後在少數民族題材歌劇創作上的又一次探索,這部作品由作曲家三寶譜曲,他充分運用了包括長調、馬頭琴等蒙古族音樂元素,為“中國聲音”注入了更加廣闊多姿的旋律。蒙古族青年女歌手阿木古楞以嘹亮悠揚的長調為當晚的音樂會帶來了迷人的草原風情,合唱“在一起——搶親”片段更是將音樂會的氣氛推至高潮。由雷蕾作曲的民族歌劇《金沙江畔》是國家大劇院2017年為紀念建軍九十週年而推出的愛國主義文藝力作,歌唱家王喆、王凱及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再現了劇中“沒來得及告別”“炊斷糧”“北上”片段,將觀眾帶回那段紅軍長征途中感人肺腑的故事,表現出紅軍與金沙江畔藏區人民之間相濡以沫的魚水之情。音樂會以趙季平、趙麟兩位作曲家共同為今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藝演出而創作的《和平頌》收尾,王宏堯、王衝、張揚等歌唱家聯袂獻唱,整場音樂會在寧靜悠遠、讚頌和平的交響合唱中畫上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