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灌陽縣安葬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9-25 07:50:24 | 來源: 中新網/新京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9月24日,廣西桂林市灌陽縣舉行湘江戰役·灌陽新圩阻擊戰酒海井紅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83年前,百餘名紅軍重傷員因來不及轉移被敵人投入酒海井遇難。目前當地從井內發掘紅軍烈士遺骸數量20余例。圖為紅軍烈士靈柩起運。趙琳露 攝

 

百餘紅軍遺骸 83年後重見天日

1934年百餘名紅軍傷員被丟進廣西灌陽縣酒海井;已打撈部分骸骨,經專家鑒定為紅軍遺骸

“個體均為男性,年齡在15-25歲之間,身高在1.37-1.63米之間,體重在53.56-55.67公斤之間;骨骼整體發育較弱,一具顱骨上有明顯的外力創傷痕跡,是致命傷……”9月22日,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李法軍的一份鑒定報告,宣告持續40天的廣西灌陽縣酒海井紅軍遺骸打撈第一階段告一段落,一段83年前的隱秘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1934年11月,因部隊撤退而未及轉移的100多位紅軍重傷員,被當地反動武裝力量捆綁後,丟進酒海井全部犧牲。上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抽水後曾在酒海井發現部分骸骨,但因技術原因,直至今年8月13日,打撈工作才啟動。新京報記者昨日了解到,截至9月22日,已清理出超過20例個體骸骨,確認均為紅軍遺骸。

百餘名紅軍傷員被投入井內

酒海井,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新圩鎮境內,一處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地下河口,井口直徑2米,上小下大,狀如盛酒容器。

多年來,酒海井附近新圩鎮一帶鄉民間,口耳相傳一段歷史:1934年,100多名紅軍傷員,被當地地主武裝投入井內,全部犧牲。“聽老人們講,多數是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娃娃兵。”村民蔣發兆稱。

地方誌研究人員通過倖存者講述,結合現有資料,對這一段歷史進行還原。灌陽縣史志辦原主任文東柏介紹,1934年11月29日,紅三十四師由湖南進入灌陽,到12月7日離開灌陽再次進入湖南時,部隊僅剩200余人。在灌陽與桂軍戰鬥期間,紅軍在新圩鎮和睦村下立灣祠堂設立戰地救護所。到主力部隊撤退時,尚有超過百名紅軍重傷員,因戰務緊急沒有轉移。

灌陽縣委宣傳部提供的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一名為劉來保的老紅軍曾口述稱,1934年,其因負傷躲在酒海井附近的山上,見到地主武裝將紅軍傷員用繩子捆起來,甚至綁上石頭,被丟入酒海井,總數超百人。

上世紀70年代,灌陽遭遇乾旱,當地村民抽水後,曾在酒海井底發現人類骸骨。2003年12月,當地政府在酒海井建立紀念碑,並建設紅軍紀念園。由於井底環境險惡,加之深潛技術不足,灌陽當地一直未能對酒海井底的紅軍遺骸進行打撈。

首批骸骨經鑒定為紅軍遺骸

今年8月13日,灌陽縣對酒海井底紅軍遺骸進行勘探,並啟動打撈作業。新京報記者從灌陽縣委宣傳部獲悉,8月13日至31日為勘探階段,9月1日開始,當地啟用抽水設備,對井內進行抽水並清淤。

村民蔣發兆參與了井下打撈,其告訴記者,酒海井與地下河相連,地形複雜,淤積嚴重,“我們採用用水管沖洗淤泥,將鬆動的石頭一塊塊地撿在桶裏,再吊出來”。蔣發兆回憶,清淤到第四天時,在一個井壁窩進去的回水灣,他發現第一塊人骨,“之後在該處找到了很多人骨,浸泡的時間久了,都是發黑的”。

9月12日,第一塊人體骸骨被發現,隨後,陸續發現20具遺骸。9月16日,第一批疑似紅軍烈士遺骸起運,交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李法軍鑒定。

灌陽縣委宣傳部介紹,經鑒定遺骸相對集中于距井口深約10米、與地下河口相對的回水灣處,旁有打結的棕繩和石塊,部分遺骸被棕繩裹住,説明生前曾被捆綁。由於水流與沉積等作用,大多數遺骸均較為破碎,骨體變黑,併發生了碳化現象。附近村民調查、縣內幾十年來重大事件的記錄等均顯示,酒海井內並無大批人畜屍體投入。通過對前期遺骸的清理情況、人骨的鑒定、史料記載等綜合分析可以認定,從酒海井裏清理出來的人體骸骨,正是1934年被投入井內的紅軍遺骸。

灌陽縣長盧嵩宣佈,當地將於9月24日,在酒海井紅軍紀念園舉行紅軍遺骸安葬儀式。

1   2   3   4   5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