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門舞集《稻禾》即將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9-12 10:49:0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楨珂 | 責任編輯: 劉楨珂

9月11日,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為即將上演的這部《稻禾》預熱,分享創作《稻禾》的臺前幕後故事。國家大劇院供圖 高尚攝影

中國網訊 由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于2013年編創的舞作《稻禾》,即將於2017112日至5日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獻禮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十週年。911日,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為即將上演的這部《稻禾》預熱,分享創作《稻禾》的臺前幕後故事。

2009年以一部飄逸靈動不失現代意識的《行草》首次登臺國家大劇院,雲門舞集就與國家大劇院結下不解之緣。2011年《流浪者之歌》、2013年《九歌》、2014年《松煙》以及2016年《水月》,林懷民有計劃、有步調地甄選帶到國家大劇院的每個舞作,並在2012年至2015年間,讓雲門舞集二團以《雲門新聲》《斷章》《來》等舞作來展現雲門舞集的藝術傳承與鮮活未來。此次林懷民特地選擇《稻禾》這部曾為慶祝雲門舞集四十週年而創的獻禮之作,為國家大劇院十週年慶生。

林懷民説:“我有‘稻米情節’。七零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九零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四十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為籌備舞作《稻禾》,林懷民特意選擇台灣池上稻米達人葉雲忠先生的田,請攝影家張皓然以兩年的時間,多次到池上駐點,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週期:從初秧,結穗,收割,焚田,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這些美麗非凡的實景影像,被影像設計王奕盛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舞臺的天幕與地板上,營造出奪人魂魄的舞蹈空間。王奕盛也因《稻禾》收穫2014英國劇場影像設計“光明騎士獎”。遼遠而穩定的台灣客家古調,西方歌劇高昂的咏嘆調,池上本地錄製的稻浪風濤,雷鳴雨聲,共同成就了《稻禾》的音樂環境。在《稻禾》中,雲門舞者仍舊以多年修習的內家拳與太極導引的身法呈現當代舞步,以對自己身體的高度掌控,來訴説人與自然的緊密關聯。為演出《稻禾》,林懷民曾組織舞者親赴池上稻田,與土地親密接觸,在稻田裏參與農民生産勞作,舞者也將這份獨特的體驗融匯于舞蹈創作中,格外地貼切踏實。林懷民講:“種田的故事池上的朋友已經説得很好,《稻禾》不走寫實路線。”林懷民將泥土,花粉,榖實,風,水,火這些自然界的因素為題入舞,訴説稻米的生命週期,也委婉喻示人生。

2013《稻禾》在台北首演,並於兩廳院藝文廣場及台灣七個縣市文化中心,同步進行實況轉播。演出結束,林懷民率領舞者到廣場上,向席地而坐的兩萬觀眾致謝,並邀請大家合力展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兩幅巨型紅色布幔,為台灣祈福。林懷民更是帶著舞者和舞作《稻禾》,回到給予他無限靈感的池上田地,以生機盎然的稻田為幕景,在風雨中吐納、在稻田中起舞,回饋給池上周圍的農民兄弟。發佈會現場,林懷民通過影像紀錄也將這份感動傳達給現場的每一個觀眾。從2014年起,《稻禾》已經走過全球多個城市,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巴黎、里昂、倫敦、莫斯科以及中國香港等城市的觀眾每每在舞作終結時起立喝采。倫敦《泰晤士報》評價:“林懷民舞作與雲門的演出風格獨特非凡,他們總能打破西方人對舞臺時間的期待。他緩緩建構舞姿,細密展開舞句,舞作彷彿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進行。舞者對身體的高度掌控,有如超人。倫敦《衛報》點評:“《稻禾》靈敏的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這是林懷民的大地頌歌。”

1   2   3   4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