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大夢敦煌》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淩風
中國網訊 8月4日晚,蘭州歌舞劇院舞劇《大夢敦煌》亮相國家大劇院。黃沙漫漫的西北戈壁,四野蒼茫、天地曠遠。時光倒流回古代,一段青年畫師莫高與將軍之女月牙的傳奇愛情故事就此展開,一場遠在天邊的敦煌大夢用舞蹈熔鑄成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帶給觀眾至純至美的視聽饗宴,同時也為國家大劇院第二屆“泱泱國風·舞動經典——中國優秀舞蹈作品系列展演”成功閉幕。
《大夢敦煌》是蘭州歌舞劇院歷經兩年艱辛創作完成的一部敦煌題材的大型舞劇,由著名導演陳維亞出任總編導,張千一作曲,趙大鳴、蘇孝林編劇,高廣健擔任舞美設計,在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創立百年之際,于2000年4月在北京成功首演。17年間,該舞劇已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近1200場,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舞蹈“荷花獎”、文化部“文華獎”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多個國家級榮譽,2016年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
陳維亞導演高擎敦煌文化這顆明珠,將其間最負盛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處理,演繹成一段柔腸百轉、氣蕩揮淚的愛情故事。自中原西行的青年畫師莫高,懷揣繪有“飛天”的畫軸,為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與大將軍之女月牙邂逅墜入愛河,卻遭到大將軍反對。大將軍逼月牙在王公巨賈中招親,月牙星夜出逃與莫高在洞窟中相會,遭追兵圍堵。在血與火的較量中,月牙為救莫高獻出生命,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潤筆,在巨大的悲愴中完成了藝術的絕唱。此後,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萬代不涸。為展現這段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舞劇《大夢敦煌》的舞蹈編排匠心獨運,群舞表演體現出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與男女主人公技巧高超、唯美動人的獨舞、雙人舞段落形成鮮明對照,構成強烈的戲劇衝突。作曲家張千一巧用箏、塤、琵琶、簫管等傳統樂器,使蒼涼、寥廓、雄渾、粗獷的主題音樂得以強化,極大增強了全劇的藝術感染力,有著強烈的衝擊力與震撼效果。高廣健的舞美設計,為舞劇贏得“可移動的敦煌”的美譽。舞臺之上,大氣磅薄的千佛洞窟、栩栩如生的飛天壁畫,千手千眼佛、漫漫飛天舞,舞者與舞臺布景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其構圖之精巧,佈局之美妙也彰顯出和諧之美。
隨著舞劇《大夢敦煌》的成功上演,國家大劇院第二屆“泱泱國風·舞動經典——中國優秀舞蹈作品系列展演”也正式落下帷幕。國家大劇院特別策劃的這一舞蹈藝術板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挖掘,通過這一平臺,使舞蹈藝術作品成為涵育美德善行、延續中華文脈的重要資源,同時也為地方院團的優秀劇目提供了更多展示契機。自2016年首屆“泱泱國風·舞動經典”之後,講述中國故事、訴説民族情懷的舞蹈藝術作品便受到廣大觀眾的極大青睞。第二屆展演從4月30日起至8月5日閉幕,在歷時三個月的時間裏,國家大劇院匯聚了八台“中國製造”的多元化舞蹈劇目,蘇州芭蕾舞團、中央歌劇院、寧波市演藝集團、台灣優人神鼓、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北京舞蹈學院、山西晉華舞劇團、柳州市藝術劇院、蘭州歌舞劇院等來自海峽兩岸的九支優秀舞蹈團隊,共8臺16場精彩演出,以多元化的舞臺呈現展現了中國舞蹈底蘊。從生死無奈的《西施》,到巾幗不讓鬚眉的《花木蘭》;從“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到《長征》途中一個個英勇無畏的英雄形象;以及“道”“藝”合一的《勇者之劍》、演繹梨園沉浮的《粉墨春秋》、如夢如幻的《大夢敦煌》、世外桃源裏的《侗》寨情懷。這些劇目不僅從舞蹈題材上選自中國故事,並且在舞蹈語匯及舞美設計等方面,大量運用了中國元素。將舞蹈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融入濃厚的地方特色,展現出不同地域風貌、不同風土人情的民族文化,讓觀眾在舞蹈藝術氛圍中關注傳統文化,在肢體動態中感受舞蹈藝術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