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組親述金磚會晤文藝晚會幕後故事[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9-05 08:29:23 | 來源: 中國網綜合 | 作者: 張若夢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左起至右分別為金磚會晤文藝晚會總導演謝南、執行總導演章東新、音樂總設計關峽、舞美總設計陳岩、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陳維亞。中國網記者 張若夢 攝

中國網9月4日福建訊(記者張若夢)從有音樂“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到氣勢恢宏的交響樂,從閩南童謠《月亮月光光》到普契尼的咏嘆調《今夜無人入睡》,從頗具情趣的畬族婚禮現場到埃及金字塔、巴西麵包山、俄羅斯夏宮、南非自由公園……在音樂和舞蹈的迴旋裏,不同時空在海風的吹拂中變幻交融。在濃郁的鄉情和海濱城市獨有的浪漫清新中,金磚國家放眼未來,揚帆前行。

9月4日晚的廈門閩南大戲院舞臺上,精心籌備了八個月的金磚會晤文藝晚會終於上演。這場名為《揚帆未來》的視聽盛宴有著鮮明的金磚主題和豐富的地域文化風情。文藝晚會基於廈門本土文化,但又面向世界。如何做好非遺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首秀?在探索過程中,謝南説他經歷了“特別大的藝術創作收穫”。怎樣體現國家品質、閩南特色、廈門風情?這讓陳維亞感慨“一台節目的時空容量太小”。總導演謝南、執行總導演章東新、音樂總設計關峽、舞美總設計陳岩、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陳維亞,五位來自金磚會晤文藝晚會導演組成員和記者分享了文藝晚會的創作故事。

總導演謝南:以海為媒在 “對話”中見主題

正如謝南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所透露的,整場晚會以海洋為靈感。天地之間,在海風的串聯下,一系列有關海洋的遐想通過音樂、舞蹈等語言傳遞著廈門人對海洋的深厚情愫。以大海為線索,南音、戲曲、漁場等閩南元素貫穿于晚會中。

廈門是個三面環海的城市。謝楠表示,海洋給予創作團隊不少靈感。廈門作為海濱城市,從人們的生活方式到城市特色都流露出“海洋情結”,這些都成為了晚會中的元素。由海洋為靈感生發出的晚會名稱“揚帆未來”也正好與廈門會晤的願景相契合。

踏著海浪,吹著海風,整場晚會在鼓浪嶼風情中展開。那麼,該如何通過閩南文化表達宏大的主題?謝南給出的方案是“對話”。例如,在第二篇章《海•天》中,《大海啊,故鄉》與螢幕上各外方嘉賓的家鄉美景進行著對話;在第三篇章《海•韻》中,來自中國的音樂“活化石”南音與來自西方的交響樂進行著對話。從空間到時間,在濃濃的鄉情中,晚會以“對話”的方式,激發著來自各國賓客對家鄉産生自豪感和賓至如歸的親切感。

在這樣的對話中,謝南還經歷著“特別大的藝術創作收穫”。特別是南音和交響樂的組合,這是南音在國際舞臺上的首次展示。《百鳥朝鳳》有譜而無詞曲,“沒有歌詞就沒有語言障礙”。南音的旋律緩緩流淌,傳遞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情緒,“交響樂的出現豐富了它,提攜了它,使它在現代舞臺上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滿足了現代公眾對於藝術感受的要求。”南音也在走向國際舞臺空間的探索中,收穫了藝術形式的再擴大、再豐富。

執行總導演章東新:舞蹈音樂同時創作 經歷5-8次完全修改

據章東新介紹,晚會籌備工作始於2017年年初。春節後,晚會進入了創意策劃階段,六月中旬基本定稿。經過了呈現手段的尋找、晚會排練、設計及製作,七月中旬在閩南大戲院劇場開始後期合成。在整個籌備過程中,為了增強意境,激發中外受眾的共鳴,音樂和舞蹈都經歷了多次推翻重做。

與其他晚會創作過程不同,晚會的舞蹈節目是舞蹈編導和音樂作曲家同時開始創作的,經歷了5-8次完整修改。“在譜曲的同時尋找藝術形象,舞蹈編導會把對動態的動物的感知反傳給作曲家來促進作曲,以保證節目既能傳達海洋的資訊,又能傳達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還能感受到海濱城市生活的輕鬆浪漫。”

南音和交響樂的融合成為了一個創作難點,“要先解析(南音)曲子的構成。將樂曲每句句子都拆分,然後再分析結構上的連接。”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實現運用交響樂進行襯托和包裝。

音樂總設計關峽:既有禮儀性又不失觀賞性 顧及國內外觀眾觀感

其實,在音樂設計的初始階段,關峽就考慮到期待這場晚會的不僅是劇院內的中外貴賓,更是場外的億萬國內外觀眾:這就要求,在這個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場合,晚會要同時具備禮儀性和觀賞性。所以,在音樂風格上,五個篇章設置的十分國際化,既有高雅的弦樂鋼琴小提琴,也有充滿民族情調的古箏、壓腳鼓,既有氣勢恢宏的交響樂演奏方式,也有多聲部的群唱和獨唱。除了南音在國際舞臺的首次亮相,畬族婚禮也是晚會很大的亮點,畬族人用輕快調皮的音調,把晚會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而在第五篇章,音樂則採取小快板式,讓人心中滿懷走過鮮花鋪就的路後美好願望達成的幸福感。

如果喜歡歌舞藝術,請關注第一篇章;酷愛高雅藝術,請關注第二篇章;想欣賞福建傳統文化特色,請關注第三篇章;體驗舞臺效果,請關注第四篇章;關注晚會的主題,請關注第五篇章——這是音樂總設計關峽給出的觀看“攻略”。

舞美總設計陳岩:突出展示中國美學 轉場一氣呵成

如果站在國際角度看整個舞臺的佈置,這場晚會在大海的背景下塑造了富有動感的中國空間:例如惠女的傳統特色服裝定制,壓腳鼓、四寶,又例如舞蹈《畬族婚典》,都頗具閩南文化特色。“整臺晚會的定位是國際品味、中國特色、金磚精神、閩南風采”。陳岩介紹,在設計理念上是採用大海元素,強調了中國美學。相對之前為春晚設計指導舞美的經歷,陳岩認為本場晚會和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製作手段有很大區別:相比春晚的舞美是聯歡的大符號下的設計,本場晚會更具有唯美、乾淨,充滿靈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每個篇章的轉場也頗具匠心:如果在現場看節目而不是看大螢幕轉播,會發現在沒有串場的情況下,為了維持整體風格的統一,公開轉場會變成一個小節目,儘管承載的內容不同,但整個舞臺自然銜接,非常流暢。

藝術指導委員會主任陳維亞:要創作先采風 國際語言表達大國自信

“廈門的浪花歡迎你們,廈門空中飛翔的白鷺歡迎你們。先讓他們感受海闊天空,天高氣爽。”大學生手捧鮮花由衷歌唱美好生活,把對閩南文化的親切感帶回故鄉,把對廈門的記憶帶回故鄉,陳維亞覺得,這臺晚會要帶來文化交流和藝術的浸潤。

在每一台晚會的創作之初,都會設立一個鮮明指標。陳維亞為金磚會晤文藝晚會設立的指標就是“國家品質、閩南特色、廈門風情”。怎樣通過這個舞臺展示大國自信?在節目表達上,陳維亞感嘆“一台節目的時空容量太小了”,要想在短時間內感知閩南文化,感受中國人的熱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對外方嘉賓的考驗,更是對創作團隊的考驗。

由於大部分的導演都來自北京,缺乏對閩南文化的了解,所以在創作之初,各位藝術家深入基層,走訪泉州、寧德等地進行采風,感受並體驗閩南藝術的細膩。

經過了大到對結構問題的探究,小到對演員髮型問題的討論,這場演職人員總計有1000人的晚會終於在4日晚如期上演。

“這段經歷令人感動,真是難忘的歲月,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了”,陳維亞説。

從廈門到中國,從閩南文化到中華文明,東道主中國用一場獨具匠心的文藝晚會歡迎遠道而來的賓客。也正如文藝晚會題目和最後一個篇章所表述的,願心手相牽,揚帆未來,共同開啟新的“金色十年”,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1   2   3   4   5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