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金沙江畔》戲劇排練正酣,導演強調“時代感” 國家大劇院供圖 攝影高尚
附:
《金沙江畔》導演的話
廖向紅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距離今天已有80多年的歷史了,對於今人和後人來説,銘記這一由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偉大奇跡,深刻理解這一奇跡所蘊含的“長征精神”,將具有重要、深遠的意義。
《金沙江畔》——年逾60左右的觀眾可能不感陌生, 20世紀60年代曾有電影、評劇、越劇等藝術形式根據同名小説改編創作了多部作品。但是,以具有戲劇藝術皇冠之稱的歌劇樣式來演繹這一題材尚屬首次,國家大劇院在建軍90週年之際創作推出該劇,演出的現實意義就更為凸顯、厚重……
如何用歌劇形式開掘長征題材?用歌劇語匯解讀“長征精神”?是我們歌劇《金沙江畔》主創團隊思考和探索的創作課題。
歌劇《金沙江畔》結構了紅軍先遣團在團長金明帶領下,成功攻破敵軍江防渡過金沙江,以嚴明的紀律和民族政策消除藏族姑娘卓瑪對紅軍的誤會,贏得藏區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紅軍主力得以繼續北上的劇情。塑造了金明、金秀、金萬德等一組紅軍戰士形象,以及卓瑪、桑吉等藏族同胞形象,從一個局部、片斷來展現紅軍的長征偉業,形象、有力地道出了紅軍為何能取得長征勝利,創造人類偉大奇跡的答案。這一答案簡言之就是:“理想信念、鋼鐵意志、大義大愛、奉獻犧牲、大智大勇、嚴明紀律、團結民眾”,我以為,這是我們這部歌劇的思想立意,也是我們解讀“長征精神”的具體內涵。
我們主創團隊在創作歌劇《金沙江畔》的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圖片史料,並沿著當年紅二方面軍渡過金沙江、取道藏區的路徑做了考察和體驗生活。當我們面對白浪滔天、洶湧奔流的金沙江水,兩岸令人心驚肉跳的懸崖峭壁時,不由的對大自然的造化心生敬畏之感;同時想像當年紅軍在缺衣少食和敵人圍追堵截的嚴酷條件下,何以在這無路險境中跋涉、攀越時,驚嘆其何等艱難之餘,更生崇敬之心,仰慕之情;當我們在紅軍取道藏區、停留修整的香格里拉,在雪山、草原、密林、古鎮、紀念館尋找當年紅軍留下的腳印時,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了藏區民風的淳樸,紅軍與各族同胞的魚水情深……
我們將體驗生活獲得的感悟、觸發的思索、喚起的激情滲透在歌劇《金沙江畔》的創作中,努力用歌劇藝術的語匯講好充滿戲劇張力的動人故事;用具有歷史真實和生活質感的造型形式去呈現金沙江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用凝聚時代節奏、鮮明民族特色的旋律來呈現歷史的回聲、紅軍的足音和民族風情;用演員精湛的演唱、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表演去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展現紅軍戰士之間的友情、親情,與各民族百姓的同胞情,以及紅軍團長金明與藏族姑娘卓瑪純真摯樸的愛情……
期望通過我們在歌劇舞臺上展現的一行腳印,能透視出紅軍的萬里征程……
期望劇中紅軍戰士艱難“跋涉”的群像畫面,能成為長征精神的象徵,深深嵌入觀眾的視野、腦海、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