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2】庫布其沙漠精準扶貧案例調查——沙漠家園(上)

發佈時間: 2017-06-05 07:07:2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 責任編輯: 趙娜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過去曾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在那裏,記者用鏡頭拍攝了一群治沙種樹的人,講述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建設綠色家園並擺脫貧困的故事。
 

畫面右側這位美國人叫喬治斯坦梅茨(George Steinmetz),他是享譽世界的探索攝影師,去過了全世界絕大多數沙漠,專注于沙漠題材,絕大多數為航拍。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撰稿人,他曾有40多篇報道被登載,其中有3張被作為封面圖。如今,喬治斯坦梅茨將目光聚焦在中國這片正在變綠的沙漠——庫布其,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這裡,去年他乘動力滑翔傘拍攝的組照吸引了數百萬海外網友的點讚和評論。顯然他沒有拍過癮,如今又回到了庫布其,對於喬治斯坦梅茨來説,庫布其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有著更多的綠色。他説,“其他地方的沙漠,綠色都在與沙丘抗爭,而在庫布其,綠色已經取得勝利。”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里,過去曾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每年的地球日,庫布其沙漠都會舉行植樹公益活動。在第48個世界地球日的時候,以庫布其沙漠為主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甘肅騰格裏沙漠等地區為分會場,近2萬人共同參加了大型植樹公益活動。各地共同栽植包括雲杉、胡楊、樟子松、旱柳、甘草等40萬株樹苗。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在庫布其沙漠,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熟練地抄起鐵鍬,幾鏟下去,便將沙土挖出一個大坑,他將帶有保水器的胡楊苗種了下去,將兩桶水灌入保水器,再蓋上沙土。扶著樹苗,王文彪自豪地介紹著這項新投入使用的發明,這是億利200多項治沙植樹的新技術之一。説起植樹,出生在庫布其沙漠邊緣的王文彪已經堅持了29年。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今年剛剛投入使用的新技術——保水器。保水器是由秸稈粉碎化漿後製成,形狀像剖開的輪胎,槽內可最大限度的保持水分,兩根細繩可利用虹吸原理將水緩慢導入樹根部,提高樹苗的成活率。保水器本身材質可降解,兼具一定的固沙作用,一舉多得。億利人的聰明才智讓治沙事業事半功倍。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世代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人不能理解在沙漠中種樹的行為,大多數人的選擇是離開這裡。同為杭錦旗人的韓美飛從沒想過自己會留在這裡,而且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他現在是億利集團首席科學家。1995年,他因工作調動,回到杭錦旗,與王文彪並肩作戰。當時的他不明白為什麼王文彪選擇與大自然對抗,更不理解作為一家企業買沙地植樹的行為。2000年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與專家學者的交流徹底改變了韓美飛的想法,堅定了他留在庫布其沙漠的信念。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説起治沙,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並無多少經驗可以拿來就用。在億利的200多項治沙植樹技術中,其中就包括經過十多年實踐檢驗的水衝植樹法。顧名思義,水衝法就是用水沖沙植樹。“這是一項很簡單的技術”,作為發明團隊成員之一的韓美飛這樣評價。看似簡單的植樹方法,並不意味著發明過程的輕鬆和順利。樹苗多長,種下才不易被風沙吹倒?沙洞衝多深,才接近水源易成活?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才更有效率?植樹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需要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才能摸索出來的。水衝法既解決了植樹挖洞的問題,又解決了澆灌的問題,極大的提高了種樹的效率和樹苗成活率。韓美飛講,目前水衝法植樹,樹苗成活率可達90%以上。為此集團還特別向技術發明團隊發放了60萬元的獎金以茲鼓勵。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專利,億利並沒有攥在手中,而是敞開了胸懷向所有有需要的地區免費推廣。當然,並非所有的地區都適合這項技術,需要因地制宜進行技術調整。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除了水衝法外還有幹鑽法,同樣具有效率高,栽的深,樹苗接近濕潤的土壤,成活率高的優勢。這種方法適用在水源不便的地區。中國網 楊佳攝影報道

杭錦旗人喜歡這些樹,不僅是因為種樹的收入支撐著他們的生活,更是因為種下的這些植物一點點的改變著他們世代生活的家園的自然面貌。如今揚沙天氣已經變得稀少,幾百公里外首都北京的沙塵天氣也因此偃旗息鼓。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獨貴塔拉鎮新區41歲的張喜飛站在沙地上,手握著鐵鍬,矚目遠方。他和小組幾位成員一起種植胡楊、沙柏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植物。“實際上是億利在養活著我們”,張喜飛這樣描述。種樹小組的幾位成員同樣滿懷著感激的心。過去的十年,張喜飛一直做著這樣的工作。他家中的幾畝田地已經流轉出去,除了每年田地流轉補貼外,其餘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種樹以及後期的看管維護工作。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如今張喜飛第一批種下去的樹苗已經有30釐米粗。與剛剛種下樹苗時的沙土環境不同,30釐米直徑的樹林地帶的土壤已經變得相對穩定,表面已經形成一層富含腐殖質層,適合低矮的植被生長。野雞、野兔、狐狸開始漸漸的出現在杭錦旗人的視野當中,無聲的告訴人們,在這茫茫的荒漠中,一個自然迴圈的生態圈正逐漸形成並運轉起來。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這裡不光是種樹,還種植甘草。與種樹相比,種植甘草可以有更直接的經濟效益。67歲的任祥老人依舊在沙漠中發揮著“光合作用”。他是一名甘草種植的技術員,他講自己做了一輩子的甘草工作。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任祥講,選擇種植甘草並非偶然。甘草適宜生長在砂質土壤,適應乾旱的荒漠草原氣候。杭錦旗一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甘草産區之一。據文獻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杭錦旗巴音烏素的西北溝一帶就有“甘草城”之美稱。更關鍵的是,甘草屬豆科植物,其根部共生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生長過程中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老人講,歷史上甘草全靠野生採挖,由於不注意合理利用、保護和發展,導致甘草資源大量減少,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進而又影響了甘草行業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隨著甘草資源保護計劃的開展,他所在杭錦旗藥材公司攻破了技術難題,研發出了人工培育的技術,現在才可能大面積的推廣種植。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杭錦淖爾村沙地上,吉格郎夫婦一前一後的在機械挖出的溝壑中填埋甘草苗。他們正在給同村人幫忙種植甘草,過兩天就輪到機械耕種他們家的30畝沙地,同樣其他村民也會去給他們幫忙。吉格郎家裏還有8畝土地,比這些沙地肥沃一些。去年種了玉米和向日葵。玉米和秸稈都用來養羊,向日葵則讓不少家庭都虧了錢,原因是去年低迷的收購價格,不到往常的一半。為了減少農牧民收入降低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億利向吉格郎家這樣的貧困戶提供30畝沙地,並提供灌溉設施,技術指導,以及甘草種苗。吉格郎夫婦所要做的就是,定期去田間進行澆水施肥除草等看管維護。待到兩、三年甘草成材時,企業負責回收,收入按照企業和貧困戶2︰8進行分配。億利希望以“企業+農戶”的形式,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自主解決脫貧問題創造條件,並推動甘草産業健康持續發展。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當地人喜歡用這首詩將人們帶回到過去的庫布其。如今的杭錦旗依舊保留著飼養牛羊的傳統。對於杭錦淖爾村的蘇成永一家來説,養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羊圈裏的60隻羊是他們全家一年主要的收入來源。夫婦二人因病,無法外出打工,2015年被定為國家級貧困戶。去年,當地政府為他們送去了10隻母羊,在此基礎上,億利也為當地貧困戶每戶提供母羊10隻,並配發放一隻種公羊。蘇成永講,飼養的羊品種很關鍵,新生的小羊幾個月能出欄關鍵就看種羊。蘇成永還利用政府提供的無息貸款又購入了40隻羊。這些羊是他的希望,也是當地人步入小康的希望。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沙漠的邊緣並不適合牧羊,因為羊會啃食植物根莖,破壞脆弱的生態環境,杭錦旗政府大力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杭錦淖爾村不遠的田地上,種著一大片綠色的苜蓿,這是優質的畜牧飼料。中國網楊佳 攝影報道

侯馬莊是杭錦旗羚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站在一大片綠瑩瑩的土地上,揮著手臂在空中畫了一圈説,這一片就是他承包的5000畝土地。拿到這塊地後,他雇人用推土機推平了沙地,又從山腳運來了土壤,才有了現在的模樣。遠處噴灌系統繞著機井在土地上劃著圓圈,慢到看不清它在轉,走近了才看得清噴灌。這一套設備價值60多萬,能澆200多畝地。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噴灌設備加上平整運土的費用,這片土地總共投入了4000萬元資金。侯馬莊講,這錢投的值,這5000畝土地只需要3個人就可以維護。這裡種出來的苜蓿草品質優良,蛋白質含量能達到21%,比普通苜蓿高3%左右。而且苜蓿還有個優勢,就是一年播種,可收穫八年。侯馬莊的合作社不僅有種植基地,還有飼料加工廠、肉羊養殖繁育基地和肉聯廠等一條龍的産業鏈。在企業和政府的大力推介下,當地羊肉産品逐步銷往全國。隨著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産品價格、附加值年年提高。像侯馬莊的合作社一樣的企業並非單打獨鬥,採用“合作養羊”、“擔保貼息購羊”、“協議收羊”、“租賃草牧場”等方式與當地散養戶、農牧民一起致富奔小康。中國網 楊佳 攝影報道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