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銘記:抗戰勝利70週年> 憶 戰·事

銘記 | 焦點圖集 | 憶 戰·事 | 尋 戰·跡 | 紀念活動 | 紀念大會 | 抗戰老兵影像展

【特刊】重返滇西(上)·鐵血騰衝

發佈時間: 2015-09-17 17:45:5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中國網圖片庫 董志宇 | 責任編輯: 張若夢

71年後,四川四位中國遠征軍抗戰老兵重新踏上騰衝的土地。 董志宇 攝

  七十多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數十萬年輕的中國遠征軍將士一批批奔赴滇西抗日戰場,與入侵的日寇展開血戰。一條路(滇緬公路)、一條江(怒江)、一座橋(惠通橋)、一座山(松山),把正義與邪惡,把多少人的生死與榮辱永遠定格在了歷史那一刻。

  今年8月,四川四位中國遠征軍抗戰老兵代表應雲南方面邀請,71年後重返滇西故戰場,與雲南的抗戰老兵再聚首。筆者有幸隨同前往,緬懷先烈,感受那一段歷史,思緒萬千。一路走來,滇西抗戰給人留下的震撼和感動無言表達,至今仍然深深地回蕩胸中。

鐵血騰衝

  騰衝,雲南西部邊城,毗鄰緬甸,是中國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1942年5月,日軍侵佔了騰衝。兩年之後,中國遠征軍在盟軍空軍支援下,向守城日軍發起進攻,血戰四十多個晝夜,終於在1944年9月14日光復騰衝。中國遠征軍以戰死9168名將士的代價,全殲城裏日軍3000余人。騰衝是抗日戰爭以來國軍收復的第一個有日軍駐守的縣城。

  在騰衝國殤墓園,川滇抗戰老兵代表和群眾整隊來到忠烈祠悼念大廳,面對孫中山畫像及“總理遺囑”,鞠躬致哀。回首七十多年風雨滄桑,老兵臉上留下了酸楚的淚水。

  國殤墓園是為了紀念光復騰衝而陣亡的國軍將士而修建的,它建成于1945年7月7日。墓園建有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冢、忠烈祠、盟軍烈士墓和墓園大門等建築,忠烈祠有蔣中正、于右任、何應欽、霍揆彰、李根源等國民黨元老、重臣關於光復騰衝的題詞。墓園蒼松翠柏,莊嚴肅穆。而令人長久駐足不忍離去的是小團坡上的士兵墓。這裡有密密麻麻排列如陣的3346位士兵的墓碑,長眠于地下的是數千位士兵的英靈。他們是一個個鐵血男兒,為了抗擊日寇,告別了家鄉父母親人,在光復騰衝戰役中,他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據説這墓冢原來有9000多個,在“文革”中慘遭破壞,大量墓碑和墓穴被搗毀,後來幾經修繕,才保存下今天這些。

  在騰衝城裏,還有一個大陸至今唯一一個以國軍部隊番號命名的公園:198師公園。園內有一座陸軍198師攻克騰衝陣亡將士紀念塔,建於1945年。紀念塔四週掩埋有198師陣亡將士的纍纍忠骨,塔身四面分別有二戰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中正、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五十四軍軍長闞漢騫、198師師長葉佩高等人的題詞。

  198師是第五十四軍的主力師,在攻克騰衝城及高黎貢山、怒江兩岸日軍若干大小惡戰苦戰中,該師官兵浴血奮戰,前赴後繼,陣亡團長(594團團長覃志斌)以下官佐156人,士兵1335人。

  198師592團團長陶達剛是四川宜賓興文縣人,他帶領592團攻打高黎貢山北齋公房、灰坡、騰衝等戰役都是艱苦卓絕,傷亡慘重。他從老家興文縣帶出去680名虎賁子弟,倖存回來僅40人,絕大部分戰死在了沙場。

  陶達剛在《滇西血戰寫實》一書中寫到:“當全殲騰衝日寇後,五九二團官兵和老百姓一起,把該團在騰衝陣亡官兵,都集中埋在了飛鳳山的東麓。當地同胞説:今後每年春秋二季都要為這些為國捐軀的官兵掃墓。並雲:‘飛鳳山東麓,是騰衝山水靈秀所鐘。’果如當地同胞所述,則真正‘不怕死、不貪財、愛國家、愛百姓’,而又紀律嚴明的五九二團陣亡將士之忠魂,可以在此安息了。”

  然而世事難料,“文革”中198師陣亡將士紀念塔也差一點被毀。1966年8月“破四舊”開始,騰衝人民眼看紀念塔在劫難逃,為了保護紀念塔,便在塔身抹上黃泥,寫上標語,這樣,便沒有人敢去動這個紀念塔了。浩劫過後,人們去掉黃泥和標語,紀念塔才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直到1988年由騰衝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國殤墓園回到賓館,我們就決定第二天早晨去198師紀念塔憑吊。次日清晨,天空下了一場小雨,給高原的8月帶來一絲涼意。雲層低垂,清涼中添了幾分悲愁。老兵們冒著紛紛細雨來到198師紀念塔前列隊,為犧牲的戰友默哀、鞠躬、敬禮。同是遠征軍後人的志願者還與老兵一道,在紀念塔下取土,要把這帶有陣亡將士英魂和鮮血的泥土捧回四川,讓英魂回家。

抗日縣長

  在騰衝,還有一位有口皆碑的抗日縣長張問德老先生令人敬仰。

  張問德,雲南騰衝城人。1939年曾任昌寧縣長,1940年因病辭職回家休養。1942年夏,日軍鐵蹄逼近騰衝,城中軍政官吏聞風喪膽,棄城而逃,遂使邊地名城騰衝不戰而陷敵手。當時張問德已年過花甲,臨危受命出任“縣已不縣”的騰衝縣長,不顧一切地投入保家衛國的艱苦征程。淪陷期間,張問德隨身攜帶一面中國國旗,走鄉串戶發動群眾,為國軍偵查敵情,送情報、運軍糧、送彈藥、抬傷員。他經歷了四次反掃蕩,手拄一根藤條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貢山,把抗日的縣政府一直牢牢釘在敵後。

  尤其應當載入史冊的是,在最困苦的1943年,當佔領軍的行政首領田島煞費苦心派人給張送來誘降書信的時候,張問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書一封,給後人留下一篇浩氣長存的傳世檄文,這就是《答田島書》。張問德在回信中歷數日寇侵入騰衝所犯下的戰爭罪行,最後凜然指出:“由於道德及正義之壓力,將使閣下及其同僚終有一日屈服於余及我騰衝人民面前,故余拒絕閣下所要求擇地會晤以作長談,而將從事於人類之尊嚴、生命更為有益之事。痛苦之騰衝人民,將深切明瞭彼等應如何動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關切于閣下及其同僚即將到來之悲慘末日命運,特敢要求閣下作縝密之長思。” 在信的末尾,這位流亡縣長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頭銜:大中華民國騰衝縣縣長張問德。

  這封回信後來被轉呈中央政府,並登載于全國各報,還被選入了國史館。當年的軍政部部長陳誠稱譽張問德是:全國淪陷區五百多個縣長中之“人傑楷模”; 蔣介石也書贈“有氣節之讀書人也!”以表彰張老先生的民族氣節。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打響了騰衝反攻戰。日軍在敗退前,將所有糧庫的6000多萬斤糧食全部燒燬。又是張問德動員上萬民伕支援前線,越過高黎貢山,跨過怒江,運糧供應部隊。整個騰衝戰役,張問德的後援保障工作居功至偉。

  騰衝城光復後數天,張問德挂職而去,只留下了一片丹心。

  這就是騰衝。為了打敗日寇,中國遠征軍將士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國民政府的地方官員和民眾萬眾一心,奮勇支前。

  戰爭的慘烈、血與火的拼殺、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國軍將士們慷慨赴死的悲壯,中華民族血戰到底消滅日寇的英雄氣概和永不屈服的精神,都在這裡得到彰顯。

  騰衝,不愧是一座英雄之城。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