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銘記:抗戰勝利70週年> 焦點圖

圖看人民子弟兵為何能從5萬迅猛發展到120多萬

發佈時間: 2015-09-02 08:23:16  |  來源: 中國軍網  |  作者: 孫 陽  |  責任編輯: 張若夢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為不影響群眾,官兵露宿房前屋後。

翻看這一幅幅泛黃的歷史圖片,在時間深處重溫往事,我們收穫更加清醒的認識:中國共産黨武裝之所以能夠越抗越強、越戰越大,根本就在於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堅持的是全民抗戰的路線,實行的是人民戰爭的戰略。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在血與火的抗戰征途上,軍民共同培育出患難與共的魚水親情。

1937年11月,聶榮臻率領3000余人的武裝,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在這裡,一個名詞誕生了——子弟兵。

“子弟兵”生動詮釋了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來源於人民、根植於人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新型軍民關係,很快家喻戶曉,越叫越響。

從1937年9月至11月,八路軍對日軍作戰100余次,殲敵11000余人。八路軍、新四軍打鬼子、除漢奸、消滅日偽政權,使飽受日偽殘害壓榨、散兵土匪侵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敵後人民,重見了天日。他們拍手稱快,奔相走告,稱讚八路軍、新四軍是自己的軍隊。

1942年11月23日至24日,日軍對膠東半島的馬石山區展開“拉網掃蕩”。膠東軍區十七團七連被圍,生死面前,戰士們大義凜然。二營營長孫濤説:“我們是人民子弟兵啊!今天晚上如果我們只顧自己突圍,置群眾的生死於不顧,即便我們活著出去,有何面目再見膠東父老?”在掩護群眾突圍中,除4名戰士外,七連官兵全部犧牲。

“人民子弟兵”是抗日根據地父老鄉親的依靠,彰顯了人民軍隊誓死為人民而戰的血紅底色。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標題圖片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