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銘記:抗戰勝利70週年> 焦點圖

揭秘八路軍“土武器”

發佈時間: 2015-07-21 11:31:03  |  來源: 中國軍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張若夢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抗戰後期,八路軍也擁有了榴彈炮等重型武器。

武器平等之後

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曾經説過:中國的軍隊如果予以良好的訓練和裝備並領導得好,堪與世界上任何一國的軍人相媲美。的確,捨生忘死、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中國軍人從來不缺,如配以精良的武器裝備,則更是如虎添翼。

抗戰中期,內遷至西南、西北地區的戰時工業恢復生産,國民政府的武器生産開始逐漸滿足國內部隊的裝備需求,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式裝備的大量引進,更是讓國軍的武器裝備煥然一新。而八路軍和新四軍在一次次勝利中繳獲了大量武器,加上軍事工業在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難歷程後,也基本做到了“無軍火缺乏之虞”。到這時,中國軍隊終於可以“以其與敵同等之武器在國內與日軍作戰”。

1943年秋,八路軍和新四軍帶領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對日偽軍開始局部反攻。此時的人民軍隊再也不是當年“軍裝不備,彈藥不充,槍械不補”的“叫花子”部隊,自行研製或仿製的擲彈筒、小迫擊炮、平射小炮,以及山炮等重型武器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威力。白田欽太郎在《春二回憶文獻·概述》中寫道:“中共軍隊在急速增強兵力,他們在山裏開設兵工廠,大量生産武器……面對實力增強的中國共産黨的軍隊,漸漸陷入苦戰之中。就算得到一點點可憐的兵力補充,也是一眨眼就被淘汰光了。”

在正面戰場,1945年4月的芷江戰役是中日雙方的最後一戰。此役,日軍被打得死傷慘重,彈盡糧絕,士兵只能以野菜和水充饑,陷入了日軍侵華以來從未遇到過的慘狀之中。與此同時,遠在國門之外的緬甸,裝備了美式武器的中國遠征軍也顯示了抗戰初期無法比擬的作戰能力。他們對日軍數個王牌師團的殲滅性打擊,讓第33師團司令長官本多政材中將坦言“活到現在還沒有嘗到過如此悲痛的滋味”,許多日軍士兵逃跑時甚至在傳單和木牌上寫下求饒的話:“支那兄弟,你們勝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1945年8月,在華日軍派代表來到芷江向中國軍隊請降,窮途末路的日軍不得不向被他們傷害得百孔千瘡的國家低下了高傲的頭顱。至此,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上空燃燒的“太陽”終於斂起了它的血色。

時代之問

無血性,則戰之不勇、拼之無力。八年以劣勝優的抗日禦侮告訴我們:一支軍隊,如果沒有氣壯山河的血性與豪邁,任憑武器多麼先進,終究是打不了勝仗的。

今天,強軍夢引領下的中國軍隊正在實現戰略性轉變,一個時代之問令人警醒:我們是否依然保持著當年軍人的虎狼血性?

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問號拉直。雖然武器裝備的飛躍式發展讓“刺刀見紅”的戰爭模式漸行漸遠,但敢於亮劍、勇於犧牲的鐵血精神在中國軍隊卻永遠不會過時。汶川地震中,冒死空降,驚天一跳的15名空降兵,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英雄氣概;把演習當戰場,耳朵被剮掉後強忍疼痛完成任務的武向軍,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鋼鐵意志……中國軍人滿腔的英雄情懷和崢嶸氣質早已化作血性,融入了血脈和靈魂。

武器是劍柄,精神是利刃,中國軍人必將承襲先輩的英雄本色,讓血性伴隨“能打仗、打勝仗”的礪劍之路,鍛造出更加鋒利的血性之刃。(陳益朗)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標題圖片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