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做客中國網,獨家解讀十八大三中全會發展路線圖。中國網記者 鄭亮 攝影
中國網11月12日訊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今天下午在京閉幕。此次會議就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進行研究,對中國未來十年的改革規劃出清晰的路線圖。新一輪改革發展必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如何全面深入地領會會議的精神,對國家政策措施進行深度把握,中國網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進行分析解讀。
以下為訪談全文。
中國網:
備受關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落幕了。這次會議主要制定了未來10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從總體看,會議成果是否滿足大眾的預期?王所長?
王國剛:
毫無疑問,這次會議成果集中了全國人民、全黨的智慧,在“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的條件下,我們探索出了這條路,大家對它預期很高,從現在已經出來的公報來看,應該講公報句句箴言,可以説滿足了大家的預期。
潘家華:
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已經取得了根本性的發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未來10年路向何方,怎樣走?這確實是廣大人民群眾乃至於全世界人民都非常關注的問題。三中全會的《決定》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滿足了人們的預期,符合人們的預期,我們的方向明確了。應該説這是對未來10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路線圖,制定了目標,要在2020年基本上完成我們社會經濟改革的制度和方案,而且在相應的制度建設,特別是提出了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應該説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這麼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的作用不斷得到發展和深化,但是三中全會的決定非常明確地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間起決定性的作用。我是覺得這句話對人們的預期應該是個非常好的回應。
中國網:
關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一會兒會講到。在兩位專家看來,這次三中全會最大的突破和亮點有那些呢?
王國剛:
從經濟領域説,這次所講的經濟體制改革,正如剛才潘家華所長所講的,強調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這個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我們在1978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講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提出的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到了十六大以後,我們提出的是“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這一回非常明確地告訴你,它是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等會兒我們還會繼續談。
王國剛: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我們在進步,這是亮點。可以講説,這已經把話講到位了,表明瞭我們在前面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我們今天可以説這句話了。同時指出,我們在往後走的路上,因為這是路線圖,在走的路途中特別強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講白了就是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的作用,強調的是價格怎麼形成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夠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價格信號不強,因為價格本身就有信號,資源配置就會受到各方面的干擾。這方面我們的教訓是非常多的。這是最大的亮點。
潘家華:
我的研究領域是城市與環境發展,從城市發展這個問題來看,三中全會的《決定》是非常明確的,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發展規劃了非常好的、清晰的藍圖,就是“以工帶農,以城促鄉,城鄉一體,建立一種新型的工農和城鄉關係”。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確實有了三中全會規劃的這樣一個藍圖,我們打破這樣的二元結構,城鄉一體發展就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方向,而且也有了非常明確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這樣一種可行的方法。
潘家華:
從環境保護領域來看,這次應該説也有了一些非常大的突破,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把生態文明制度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列入在三中全會的文件中,而且不只一次出現,我剛才看了一下,至少有三次出現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而且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要劃定“生態紅線”,應該説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劃定生態紅線。
中國由於資源相對比較短缺,環境破壞、污染的程度已經比較高,我們的生活和發展都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劃定生態紅線意義十分重大。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