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幾個戰友週末湊到一起開小灶,會到菜地“偷”個蘿蔔,白開水煮蘿蔔,蘸醬油,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他們有時下鄉為藏民們放電影,放映員小項的老鄉弄了一坨酥油,圓圓的,像個大鉛球,外皮暗黃色。有點兒像北京的下酒菜“小肚”,不過外皮是羊肚子,打開一看,雪白雪白。那時這種酥油球在西藏是很稀缺的,一個酥油球能換20多個土雞蛋。主菜就是那盤油汪汪紅黃相映的番茄炒雞蛋。戰友們幾雙筷子,風卷殘雲,不一會兒,盤中就只剩下星星點點、紅紅的油湯,小項搶先倒進半碗飯,差不多是把頭埋到盤中,吃的那個香啊!
張海潮説現在想來,當年苦是苦,不過那個時代的人有那個時代的追求,面對艱苦的生活條件,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張海潮説,戰友的兒女都有出息,都是社會上的精英,但是孩子們從來不叫他們爸爸媽媽。這是老西藏建設者兒女們的共同特點,也是老西藏人的最大隱痛。他説這也不能怪孩子,孩子一生下來就交給爺爺奶奶帶。他們自己兩年才有一次探親假,剛和孩子混熟就又走了。孩子們從出生到成人,和父母一起待的時間還不夠兩年。和他妻子一樣的建藏女醫生們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只要一聊起孩子,她們就忍不住落淚。這是那些年裏能讓她們落淚的唯一一件事。
張海潮説,當年西藏部隊的休假制度與內地部隊不同,是兩年休假一次,一次三個月。六十年代的川藏公路是唯一連接內地與西藏的陸路交通命脈。從拉薩到成都,汽車要走十多天。從拉薩坐上汽車出發,一路顛簸,就像是“搖煤球”,把人搖的昏頭漲腦。高原缺氧,大家又睡不著,十幾天下來,肥的拖瘦了、瘦的拖垮了。即使不生病,也要掉層皮。
那時,大家即使在拉薩坐飛機,每次去機場也要顛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到。女醫生們管那條路叫“搓板路”,去機場的時間和從拉薩飛到成都的時間差不多。
現在一路上全是柏油路,行程因“兩橋一洞”而大大縮短了距離。“兩橋一洞”是拉薩到貢嘎國際機場間修建的兩座橋和一個隧道。一座是跨雅魯藏布江大橋,另一座是跨拉薩河大橋,隧道是協榮隧道。正是這一宏偉的工程,使拉薩城至貢嘎國際機場的距離縮短至53公里,單程行車時間縮短至50分鐘。
撫今追昔,西藏的發展有目共睹,而今日的“和美西藏”背後鐫刻著老一輩建藏人的青春歲月,這些過往故事鮮為人知且不可複製。對今天一批批不遠萬里前往西藏尋找自我,尋求精神洗禮和生命意義的年輕人來説,上一輩的西藏經歷是一份常被忽視,卻從來不應忘記的存在。對這些經歷的回憶為新一代西藏建設者構築起一個溝通過去與未來,定位自身與家國的坐標和紐帶。
文章來源: 中國西藏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