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成員與中國西藏網記者在“和美西藏”畫展上合影
參觀第二屆“和美西藏”美術大賽作品展的觀眾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年逾花甲,三五成群,舉止言談中時時流露出比年輕觀眾更雀躍、更有活力的激情。與來國家大劇院順路參觀、駐足畫展的遊客不同,他們的目光中洋溢著一種歲月才能沉澱出來的深情。
他們是一群曾活躍在青藏高原不同行業裏的老兵,一群把青春永遠定格在青藏高原上的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他們中有醫生,也有通訊技術人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叫做建藏工作者。
和平解放西藏之後,在西藏工作的援藏工作者主要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進藏建藏(1951~1978年)、輪換進藏(1979~1993年)、定期輪換援藏(1994至今)。建藏工作者指的是1951年到1978年的第一個歷史階段前往西藏進行建設的人們。這個時期,軍人是最早進入西藏工作的內地幹部。
張海潮和李建平是一對來參觀“和美西藏”畫展的老夫婦,他們都是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的成員。李建平是一名女軍醫,從1963年到1971年在西藏軍區總醫院工作了八年。那段日子裏,在已達到人類生存極限的高海拔地區,數不清的和她一樣的內地建藏醫生經常連續幾個小時地站在醫院的手術臺前,或巡診在高山峻嶺裏藏民的帳篷和土樓中。
對這段物質上極度貧乏的生活,李建平的老伴兒,同樣是一名軍人的張海潮是這樣回憶的:
高原空氣稀薄,蔬菜很少,大多是罐頭食品。為了使藏族百姓能吃到蔬菜,建藏工作者們讓雪域高原第一次有了蘿蔔、豆角、番茄……當時西藏最好吃的是“番茄”炒雞蛋,因為拉薩雖然號稱“陽光城”,由於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地面上的番茄能紅的並不多。
千篇一律的食譜,張海潮現在都能背下來:早晨饅頭、稀飯、榨菜;中午是米飯、罐頭肉、罐頭豆角……,什麼菜都離不開罐頭。剛到拉薩時,他和愛人李海平看到五斤一桶的豬肉罐頭還挺喜歡,但時間一長也敬而遠之了。
文章來源: 中國西藏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