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張武岳、袁敏
山東半島被蔚藍色的大海緊緊擁抱,擁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海域面積與陸地面積相當。近年來,山東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洋藍”和“生態綠”正在山東交織出新的美麗圖景。
治愈海洋“創傷”
冬日暖陽中,登上煙臺八角灣後沙廣場的觀景臺,眼前萬米金沙灘浪柔沙細、鷗鳥翔集,遠處碧海藍天連成一線。
“後沙旺地兒荒,十里不見幾個莊,黃沙從秋刮到春,提來鹹水洗衣裳……”這首在煙臺民間流傳的俗謠,道出這裡過去的荒涼;進入21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八角灣又出現入海河流水質惡化、海岸線受海浪侵蝕、海域生物種類和數量下降等問題。
“我們近年來持續開展‘控源、清海、凈灘、覆綠、修復’行動,對海濱7條雨水排海管道進行提升改造,對轄區內的入海排污口開展排查溯源、分類整治、長效監管。”煙臺市生態環境局黃渤海新區分局副局長王永軍告訴記者,如今這裡水質大大改善,還新增林地面積70萬平方米,因地制宜建設了佔地12萬平方米的濕地公園。
在榮成的愛倫灣國家級海洋牧場,工作人員借助5G+全景監控系統,對海洋水質、營養成分和養殖品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牧場10萬畝海區年固碳量可達42.5萬噸,實實在在改善了海洋生態。”愛倫灣海洋牧場運營部經理卞大鵬説。
在山東省榮成市,養殖工人駕駛漁船播種海帶。新華社發(楊志禮 攝)
近年來,山東通過構築物拆除、退圍還海、退養還灘、生態改造等措施,治理互花米草9000余公頃,修復濱海濕地1.1萬公頃,整治修復岸線42.9公里。2023年,山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6%,同比提升10.2個百分點。
守護“藍色家園”
清晨,勝利油田海洋採油廠中心一號平臺上的員工陸續起床洗漱,生活污水隨管道流入平臺一層的污水處理裝置,迎來“重生”之旅。
“平臺日常産生的生活污水經過多道工序,達到直排入海標準。”勝利油田海洋採油廠海一採油管理區經理馬賀説,勝利油田實施固廢、危廢海陸一體專業化回收轉運處置,實現了“油不落海、氣不上天、水不外排”。
山東緊盯海水養殖、船舶港口等關鍵領域,持續開展海水養殖尾水監測抽查、“船舶碧海藍天”執法檢查、漁港環境整治成效核查等工作,同時加強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完善海洋垃圾常態化清理機制,維護海洋生態環境穩定。
沙蠶、蛤蜊、鉤蝦、螃蟹……記者在位於青島附近海域的專業溢油應急處置指揮船“海巡0512”輪上看到,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用箱式採泥器採集到多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多數是清潔水體的‘指示種類’。它們的現身,説明附近海域底棲生物物種多樣性水準較高、生態環境品質較好。”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崔文連説。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相關工作,為何可以在海事部門的專業應急船上開展?這與各方通力協作密不可分。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海事局簽訂海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組織海上污染防治監管、海洋環境應急監測、突發應急指揮,守護“藍色家園”。
共用人海和諧
在山東日照,長約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如同一條翠綠絲帶蜿蜒向前。綠道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不動一棵黑松、不動一塊礁石、不動一片沙灘,並實施綠化補植和改造提升。如今,這條綠道已成為市民散步騎行的首選和遊客的“網紅打卡地”。
市民和遊客在日照市陽光海岸綠道遊玩。新華社記者郭緒雷 攝
生態“含綠量”提升了發展“含金量”。多年前,青島即墨區小島灣北岸以傳統漁業養殖為主,生態與産業發展受限。2019年起,當地先後投資約17.4億元進行綜合整治,建設濱海步行道、海上觀光平臺等設施。
如今的小島灣,聚集了50余家“國字號”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和90余個市級以上創新平臺,構築起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三大主導産業,助力經略海洋走深走實。
面向未來,山東正系統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山東省提出,到2027年,青島嶗山灣、東營市黃河口、日照海州灣等19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海灣達到美麗海灣建設要求;到“十五五”末,全省約60%的海灣(灣區)將建成“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