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改革創新案例”新聞發佈會,發佈20項海洋領域改革創新案例。
據悉,圍繞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目標,青島把改革創新作為實現全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一招”,在機制協同、産業升級、平臺建設、生態治理、國際交流等領域創新路數打法,取得系列成效。
青島市委海洋委辦公室主任,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介紹,為更好反映青島市海洋領域改革創新工作,青島市委海洋辦對部分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彙編成20項《青島市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改革創新案例》。這些案例有的已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進行推廣,比如,“國信1號”養殖工船在國內首創“船載艙養”模式;“藍色自貿”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新模式獲評“2022年山東省海洋科技創新獎”,典型經驗由省政府發文推廣;“藍碳創新實踐”獲省委改革辦推廣。
海洋高品質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系統推進。改革案例提到,建立完善青島市委海洋委“十項機制”,加快構建大海洋工作格局。今年,青島市委海洋辦貫徹落實市委提出的“像抓城市建設、抓實體經濟一樣,形成海洋經濟一整套打法機制”要求,創新統籌全市海洋工作的體制機制和思路打法,建立了對標對表、事爭一流、重點攻堅、一線調度、過程管理、擂臺比武、亮績賽績、督考協同、獎優罰劣、賽場選馬“十項機制”,推動形成全市海洋工作一盤棋格局。
海洋産業發展情況,反映著一座城市海洋發展水準。青島海洋産業門類齊全,28個海洋及相關産業在青島均有佈局。為加快海洋産業“引領力”,青島圍繞海洋漁業等七個海洋産業,通過打造中國水産種業北方繁育基地、打造深遠海工船養殖“中國名片”等手段不斷創新改革。
例如,青島市大力推動海洋生物醫藥産業發展,支援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建立“研發平臺全球化、研發投入多元化、研發産品市場化”運營模式,加快打造“政産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發展的海洋生物醫藥協同創新基地,全國首個一類抗腫瘤海洋新藥BG136項目獲批臨床實驗,3款海洋新藥進入系統性臨床前研究。
人才是第一資源,企業是創新主體。圍繞海洋人才和海洋企業“倍增”,青島通過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青島模式”,實施“海創計劃”、“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等4項改革創新舉措,加快發力。
制定青島市人才集聚行動計劃,依託重大涉海項目、重大科技平臺、創新性機制舉措等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構建起“以産聚才、以才興産、産才融合”的海洋人才工作新格局。經測算,2022年全市海洋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約103萬人,其中海洋人才37.63萬人。目前,青島共有23位海洋領域兩院院士,約佔全國涉海院士總數的30%。
深入實施“海創計劃”,聯動推進“沃土計劃”、“碩果計劃”,引導項目、資金、政策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加速匯聚,全市涉海高企增至502家,同比增長26.8%,其中營收過億元的達到123家。
實施海洋企業倍增計劃,制定《關於實施“海洋之星”企業倍增計劃的18條政策措施》,整合涉海政策靶向發力,推動形成梯次躍動、良性互動、全産業鏈拉動的海洋産業發展生態。
此外,青島還以項目化推動海洋企業、海洋産業發展。創新“全過程一體化”項目統籌機制,專題謀劃海洋大項目發展路徑,聚焦“六條賽道”開展圖譜化招商,建立完善月調度、季講評、半年觀摩、年度賽績項目推進機制,澎湃藍色引擎新動能。
圍繞海洋生態,青島在基礎科研、藍碳交易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推動成立自然碳匯研究院(青島),靈山島獲評全國首個“負碳海島”;面對黃海滸苔綠潮災害,青島創新精細監測、精準指揮、精確打撈、區域協同等綜合防控措施,最大程度控制滸苔暴發規模。今年上岸滸苔量較2021年減少約70.8萬噸、較2022年減少約7.6萬噸。
圍繞國際交流合作,青島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落地,亞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啟用,青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與水準進一步提升,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撐。
對標國際,為我所用。青島充分利用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改革試驗田,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累計形成285項創新成果,口岸、海事、海洋、航運等涉海領域制度創新成果佔全部創新成果的63%。其中,創新構建“藍色自貿”海洋經濟統計調查體系,為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注入“藍色自貿”新活力。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