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浩瀚的大海採集標本,認真挖掘標本背後的價值,持續開展海洋科普活動……在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首位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工作者加大科普力度,帶領參觀者開啟奇妙的海洋探秘之旅,讓更多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
在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以下簡稱“標本館”),有一對“白頭偕老”的儷蝦——這是標本館所屬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近期發現的深海蝦類新物種,幼體階段,一雌一雄共同住進一種叫“偕老同穴”的海綿的中央腔內,從此這對蝦再也不分離。
在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總量達87.3萬號,約佔我國海洋生物標本總量的60%,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首位。在第二十個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這座我國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這裡沒有朵朵浪花,沒有陣陣濤聲,卻令人駐足感嘆,儷蝦、硨磲、盲鼬鳚……一件件珍貴的標本令人目不暇接,靜靜地訴説著海底世界的奧秘。
“採集標本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
“為什麼要採集海洋生物標本?”“這些生物製成標本有什麼作用?”……近年來,標本館持續開展科普活動,迎來越來越多參觀者,不少人好奇地提出各種問題。
對此,標本館副館長王永強總是耐心地講解:“採集標本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他常以珊瑚礁為例來作説明:“珊瑚礁常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理想家園。可如今珊瑚死亡現象嚴重,如果想恢復,首先要有本底資料,比如這個區域都有哪些珊瑚種類、數量多少、是什麼原因導致死亡,很多資料都來自採集的標本。”
標本是珍貴的實物憑證,攜帶大量生物資訊,也是寶貴的基因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可用於為海洋生物分類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我們對海洋生物標本進行鑒定、命名和分類,可以回答海洋裏有什麼生物的問題;通過系統演化研究,可以回答海洋生物如何演化、擴散與分佈的問題;通過研究海洋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可以回答海洋生物如何適應海洋環境的問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主任、標本館館長張均龍説。
“我們將館藏標本進行數字化,建設資源共用平臺,實現了‘一鍵檢索’,並根據研究人員的最新成果及時修訂。對於許多科研人員而言,這座館更像一座‘海洋生物圖書館’,可以來借閱標本、用於科研,使用後再歸還上架。”王永強説。
研究並非最終目的,關鍵是怎麼挖掘好標本背後的價值。“比如,以標本館劉瑞玉院士為首的專家團隊,在標本分類研究的基礎上,弄清了對蝦生活史,最終在實驗室完成育苗實驗,苗種解決後便在沿海地區大面積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張均龍表示:“利用好標本的價值,充分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可以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通過標本採集工作,我看到了海洋的浪漫”
標本館內的海洋生物標本多數是漂洋過海而來,它們的“原籍”包括整個中國海域、西太平洋以及包括南、北極在內的50多個區域,其中最早的標本採于19世紀。
怎樣採集標本?需要做哪些籌備工作?“大體有兩種採集模式:一種是自主採集,根據館藏情況補充,比如我們發現缺少山東日照地區的標本,可以針對性地擴大採集數量;另一種是結合課題或項目需求,比如要研究某類海洋生物現狀,就針對這類生物去採集。”王永強介紹。
乘坐科考船出海採樣,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件浪漫的事,可以看到海上美麗的風景,聽到波濤洶湧的聲音。可在張均龍看來,這更要練就甘於吃苦、勇於冒險的精神。
“去潮間帶紅樹林採樣,要根據潮水的漲落來進行。有一次,採樣完成得特別晚,紅樹林裏的軟泥越積越多,我們踩下去,直接深陷到大腿,樹林遮擋,路也難找,海水漸漸上漲,若不及時離開,可能要面臨生命危險。”張均龍説,“我們拼盡渾身力氣,相互扶持著,終於走出了那片軟泥地,現在想想都感覺後怕。”
“海上環境複雜多變,往往也得咬牙堅持。”王永強回憶,“有一年,我去南沙群島採集標本,因是冬季,風浪大,床位又在船首位置,一齣珠江口就開始暈船。即便再暈,也是邊吐邊堅持工作。”
堅持的動力來自哪?2013年,標本館科研人員李新正執行“蛟龍”號第五十八潛次南海考察任務,下潛到了3573米深的海底。“我們看到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動物,有白色、紫色、紅色的海參,有海傘珊瑚、鎧甲蝦、海百合……海水中的絮狀物如同鵝毛大雪,通過標本採集工作,我看到了海洋的浪漫。”李新正笑道,“回到標本室,看到自己採集的各種標本,有一種説不出的欣慰。”
“期待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
“大家看,這條魚像什麼?”直播鏡頭裏,主持人提問。“這是金魚!”有人這樣留言。可仔細瞧,這條魚長得與金魚並不相同。
“同學們,這是‘童魚’,國際生物學界用培育者童第周的姓氏來命名。”王永強在鏡頭裏講述。
這是標本館線上科普課堂上的一幕。近年來,山東省科協組織相關單位持續開展海洋科普活動,標本館借勢發力,通過線上直播或與學校連線的形式,帶領大家認識海洋生物。
“在山東省科協引導下,我們線下同步發力,帶著專家、博士走向學校、社區。我們單位成立的‘海洋博士團’,會定期到結對學校授課,並帶學生們開展標本製作、生物分類等實踐活動。”王永強説:“有時,我們還會協助學校開設海洋科學課程、組織編寫教材,一些專家成了學校的外聘講師。”
不光要“走出去”,還得“請進來”。“我們與多所學校合作,開展研學遊、夏令營等活動,針對不同人群進行不同內容和層次的講解。”張均龍説。
談及未來,王永強表示,標本館將充分發揮館藏標本的價值,提升標本館功能,以生命進化為脈絡,結合一些新技術重新布展,以嶄新面貌為大眾提供更為優質的科普服務。
“每件標本都在講述海洋的故事。”張均龍説,“期待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生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