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充滿了聲音。海浪、地震和崩解的冰山都會形成水下的“背景音”。人類活動也為其帶來噪聲,噪聲對海洋生物來説可能是個麻煩,會嚴重影響它們的生理、行為、繁殖甚至生存。
人類産生的噪聲改變了海洋的自然聲學環境。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噪聲對海洋動物的影響。現在,他們開始制訂措施,如果被廣泛採用,或許可拯救許多物種,使其免受這種被忽視的污染的影響。
來源多元
澳大利亞《對話》雜誌報道稱,人類産生的噪聲往往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中的無意而生的“副産品”。然而,噪聲也可能是故意製造的。海軍使用聲吶探測船隻和潛艇,地質學家則使用地震氣槍調查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而氣槍産生的噪聲可超過200分貝。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人為海洋噪聲的來源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來源是船隻,尤其是螺旋槳船。
當螺旋槳高速轉動時,它們會導致大量氣泡和低頻噪聲——這種效應稱為空化。這種低頻率的聲音範圍很廣,所以它可在大範圍內擾亂海洋動物的通訊。例如,寬吻海豚使用各種聲音相互交流,其中一些聲音可被20公里外的其他海豚察覺到,但是這種交流經常受到低頻噪聲影響。
致命噪聲
海洋噪聲能致命嗎?答案是肯定的。
《對話》雜誌報道稱,地震氣槍産生的聲音會導致附近動物永久性聽力喪失、組織損傷甚至死亡。
在開闊的海洋中,很難記錄噪聲致命影響的證據。但地震勘測與烏賊和浮游動物的大量死亡有關。201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塔斯馬尼亞南部海岸1.2公里的海域中,單次氣槍導致浮游動物的死亡率從18%增加到40%-60%。
海軍聲吶的使用還與加勒比海、歐洲和東亞的幾種鯨魚大規模擱淺有關。2012年對藍鯨的一項研究發現,船隻聲吶發出的聲音與藍鯨彼此之間的通話重疊,迫使它們重復“通話”。科學家檢查死亡鯨魚發現,它們似乎患上了減壓病。科學家認為,這是由於它們在接觸聲吶後深潛行為的突然變化造成的。
影響生態
在過去的20年裏,研究也揭示了長期暴露在噪聲中對動物行為和生理的廣泛影響。這些影響遠遠超出噪聲源的範圍,波及海洋的廣大區域。
對海兔(海蛞蝓)的實驗室研究顯示,暴露在船隻噪聲下,胚胎發育成功的數量減少了21%,孵化的個體比沒有暴露在船隻噪聲下的海兔的死亡率高22%。
美國馬利蘭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研究教授海倫·貝利解釋説:“我們發現,海豚在水下嘈雜時會調整它們的叫聲,這很可能是為了讓其他海豚更容易聽到它們的叫聲。這就好比我們在嘈雜的酒吧裏説話時喊得更大聲一樣。”
長期的低頻聲音也會影響幼魚尋找家園的能力。幼魚用聲音來探索它們理想的海洋生態系統,但當人為聲音阻擋了這些自然聲景時,它們可能最終會出現在不適宜生活的環境中。
對症下藥
由於船隻發出的聲音是最常見的罪魁禍首,環保人士認為,應該首先解決這個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通過海洋生物豐富的地區時,讓船隻的速度放緩。
不過,這一方法治標不治本,最終還是要改造船隻,使其減少噪聲,例如設計相對安靜的發動機和螺旋槳。
國際海事組織將建造環保低噪的船舶作為其使命的一部分,並在2014年概述了供工程師和製造商遵循的簡單指導方針。
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也會産生噪聲。科學家建議,在站點周圍創建一個氣泡幕,阻擋從聲源發出的聲音。
此外,飛機也會産生很大的水下噪聲,因此,將跑道遠離敏感海洋生物棲息地可能有助於遏制這一問題。
但只要人類還在,噪聲就很可能成為海洋聲景的一部分。與任何其他類型的有害污染一樣,如果要還海洋動物一個自然的聲音環境,就需要以有意義的方式對海洋噪聲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