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向海圖強”:遼寧大連著力做好海洋經濟文章

發佈時間:2023-02-27
放大縮小

“過去咱是因海而生,現在要向海圖強,做足海文章。”大連鹽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德偉指著規劃展板興奮地向記者描繪著企業未來三年的發展藍圖。

早春時節,記者在大連登漁船、進企業、訪鹽場,感受“北方明珠”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逐夢藍海的澎湃激情。

三産融合,做大做強藍色産業鏈

大連復州灣,海鹽田在晴空的映襯下色彩斑斕。身處全國四大海鹽場之一,大連鹽化集團年産海鹽70萬噸以上。除了制鹽,這家企業還建設了海洋化工生産基地、打造海鹽文化主題公園,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打卡。“大海給了我們無限的發展空間。”劉德偉説。

天正集團大黑石養殖基地內,竹莢魚、紅鰭東方鲀、雲紋石斑魚等優質魚類在一排排圓形養殖池中歡快遊弋。工人們正在投食,群魚歡騰。“每年秋冬季,我們把魚從海洋牧場轉移到陸地越冬,再過一陣,它們就可以回到大海了。”集團副總經理劉聖聰説。這家企業每年養殖各類海水魚2000余噸,銷往全國各地和日本、南韓等海外市場。

北緯39度,獨特的地理優勢,産出的大連海鮮中外馳名。2022年,大連海水養殖面積695萬畝,實現海水養殖産量208萬噸,漁業經濟總産值766億元。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總數達到28處,海水養殖規模、産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於領先地位。

大連瑞馳集團的産品研發實驗室裏,香氣四溢。研發人員正在研製各種海鮮預製菜;9萬平方米的生産車間內,身著無菌工作服的工人緊張忙碌。從煙熏三文魚到饞嘴烤魚,從鹽烤白蝦到鲅魚水餃,百餘種海鮮預製菜從這裡“遊”向千家萬戶的餐桌,並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2年大連海洋經濟總産值達3800億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創新驅動,打造海洋裝備製造集群

向海圖強,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大連依託創新驅動,推動海洋裝備製造業集群式發展,促進相關産業向中高端攀升。

LNG雙燃料動力超大型原油船、智慧大型特種勘探船、300至400英尺自升式鑽井平臺、大型集裝箱船……大連擁有大連造船等三大船企,建有5個船舶配套園區,基本形成了集船舶建造、修理及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船舶工業集群。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船舶和海洋工程産品先後研發成功。

黃海之上,300多座高約百米的“大風車”傲然聳立,巨大的風電機組葉片不停轉動。這是並網不久的中國華能集團大連莊河海上風電場址項目,也是我國北方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預計年上網電量可達17.3億千瓦時。

在大連華銳重工鑄業有限公司,一批海上風機前機架鑄件産品正在緊張加工,300件大型鑄件産品加工完成後,將通過海運出口法國。公司總經理孫福俊説:“訂單已排産到今年年底,需求出現井噴,我們都在加班加點地幹,今年預計出産高端鑄件産品11.5萬噸,産值超14億元。”

通過海洋科技有效帶動,大連海洋産業結構正在進一步優化。大連市科技局局長原馳説,大連將聚焦海洋技術攻關和未來發展方向,建設高端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瞄準世界海洋科技前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技術領先的創新突破成果。

生態優先,守護和諧共生海洋家園

在黃海深處的大連市長海縣,馬達聲中,漁民駕著小船,帶著記者駛向深海。黛藍色的海面上,浮筏和網箱一字排開,看不到邊際。這些密布的網箱是當地海洋牧場中的智慧化深海魚類生態養殖網。

“海洋牧場避免了近海養殖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我們發展海洋經濟,首先要保護好海洋生態。”大連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史明強説。

大連復州灣,海風陣陣,鷗鳥翔集。

岸邊綠植和濕地面積不斷擴大,多年不見的海鳥也在這裡安家築巢,越冬覓食。每到週末,許多市民帶著孩子到這裡享受濱海時光,很難想像這裡曾被大大小小的養殖圈池切分得支離破碎。

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處長蔡洪春説,作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開始,大連啟動復州灣生態修復項目,共修復岸線17.1公里,恢復濱海濕地414.2公頃。

目前,大連正深入打好渤海、黃海(大連段)綜合治理攻堅戰,2023年底前完成789個入海排污口整治工作,推動海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大連以港立市、因海興市。未來,大連將立足現有海洋産業分佈,推進定位清晰、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功能區建設, 推動形成‘核心引領、特色集聚、協同聯動’的空間格局,引導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大連市委主要負責人説。

(新華社大連2月23日電)

文章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