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發佈

發佈時間:2023-01-30
放大縮小

1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白皮書全文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綠色發展的理念、實踐和成效,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經驗。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負責同志出席發佈會。

發佈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就發揮國土空間規劃作用,推動形成綠色空間格局;統籌土地開發和保護,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介紹了有關情況。

三個方面統籌,促進形成綠色空間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白皮書用一章的內容闡釋了我國綠色空間格局基本形成。

劉國洪介紹,自然資源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進“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通過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促進形成綠色空間格局。重點是做到三個方面的統籌,不斷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更好地促進高品質發展,實現高水準安全。

一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在守住資源安全底線的前提下支撐高品質發展。立足糧食安全,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明確2021年至2035年繼續保持18.65億畝耕地保護任務不變;立足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整個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超過30%;立足遏制城鎮無序蔓延,對超大城市、人口凈減少城市和每人平均建設用地超過國家標準的城市,嚴格按照現狀城鎮建設用地的1.1倍、其他城市按照1.3倍,控制城鎮開發邊界。

二是統籌保護與開發,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貫徹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自然地理格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城市化地區戰略佈局,統籌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空間佈局,構建多中心、網路化、開放式、集約型的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鼓勵城鄉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推動城市內涵集約發展,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三是統籌保護與修復,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佈局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部署全國陸地、河湖、海洋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與自然關係更加和諧。

節約集約用地,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將長期面臨尖銳的人地矛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土地利用和保護上唯一的出路就是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

劉國洪介紹,我國將統籌土地開發和保護,繼續完善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政策體系,從“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四個方面,不斷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努力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一是嚴控增量。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嚴格的用途管制,從源頭上控制各類建設對耕地等各種農用地的佔用,“十四五”期間全國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將控制在2950萬畝,比“十三五”期間壓減300萬畝。

二是盤活存量。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堅持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實施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的“增存掛鉤”機制,倒逼各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這項機制從2018年實施以來,五年間全國消化“批而未供”、閒置土地共計2200多萬畝,相當於年度新增安排計劃規模的3倍多。

三是優化結構。城鎮用地方面,著力推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用“存量”換“增量”;鼓勵地上和地下空間立體開發,用“地下”換“地上”。農村用地方面,大力推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耕地總量不減少、永久基本農田佈局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把山上的耕地逐步調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樹林木儘量調整上山上坡,用“山上”換“山下”,用結構優化釋放出空間。

四是提升效率。深入推進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完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大力推動工業用地租賃和出讓相結合,健全土地二級市場。修訂基礎設施用地控制標準,擴大基礎設施用地有償使用範圍,努力用資金和技術換空間。開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創建活動,引導全社會提高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識。“十四五”期間,努力推動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15%左右。

文章來源:自然資源部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