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駕護航——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系列述評之礦産資源篇

發佈時間:2023-01-09
放大縮小

編者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

2022年,自然資源部門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紮實履行“兩統一”職責,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大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新作為,煥發了新氣象,取得了新成效。

我們將連續刊發2022年自然資源工作系列述評,共計9篇,從部層面政策設計與地方生動實踐、部層面改革舉措與地方發展變化、部層面大事要情與地方探索創新等多個維度,回望極不平凡、極其艱難、極具挑戰的一年,重溫迎難而上、踔厲奮發、篤行實幹的足跡,激勵全系統幹部職工在新的一年繼續砥礪前行、奮勇爭先,立足新起點,錨定新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於行動、見之於成效,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力書寫“趕考”新答卷、贏得更大榮光。今天刊發的是第五篇。

2022年,能源資源安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這一年,新冠疫情陰影持續籠罩,地緣政治格局加速重塑,國際能源資源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主要能源消費國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面臨嚴峻考驗。

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會議指出“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産業鏈供應鏈安全”。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門以擔當精神踐行初心使命,完成戰略性佈局、落實保障性舉措、推進政策性實踐、致力創新性突破,有效支撐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資源保障支撐穩住經濟大盤。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這份“能源資源安全答卷”很有看點——

戰略性佈局:胸懷“國之大者”,扛牢使命擔當,下好礦産資源勘查開發“兩盤棋”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回信。

“礦産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産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重若千鈞。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立足國內增強礦産資源保障能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國之大者”。自然資源部門不等不靠,自覺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戰略定力迎挑戰,圍繞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實現礦業高品質發展總體目標,加強頂層設計,系統佈局謀篇,下好了礦産資源勘查開發“兩盤棋”。

第一盤棋: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十四五”全國礦産資源規劃。

作為國家級專項規劃,這是落實國家資源安全戰略、加強和改善礦産資源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時是依法審批和監督管理地質勘查、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的重要依據。

以全國礦産資源規劃為綱,各省市礦産資源規劃陸續出臺。寧夏把主要礦種找礦突破、礦山節約化規模化程度提升、礦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礦産資源管理水準提高作為主要目標,同時加大煤層氣等清潔能源勘查和開發力度,努力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江蘇著重關注江蘇省煤炭、水泥用灰岩、鐵礦、建築石料、凹凸棒石粘土、芒硝、岩鹽、地熱、金紅石、石榴子石等資源需求,提高礦産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準;河南將重點建設14個國家規劃礦區;貴州將促進全省礦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礦産資源對貴州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盤棋: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和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四五”實施方案。

這盤棋的排兵布陣,是有前期基礎的。上一輪十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圓滿收官。在開採消耗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實現了主要礦産保有資源量普遍增長。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産資源基地,形成了東西並重、油氣並重、陸海並舉的勘查開發新格局。老礦山深部和邊部找礦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危機礦山重新煥發生機,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爭取了時間。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明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十年磨礪,收穫滿倉。新風一開,萬木春來。

2022年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謀劃佈局之年,圍繞新一輪找礦突破行動“找什麼”“去哪找”“怎麼找”等頂層設計問題,自然資源部通盤謀劃,落子成局。

——堅持需求導向,明確重點目標任務。以促進形成大型能源資源基地為主線,聚焦重點地區、重點礦種,堅持中央與地方統籌部署,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戰略性礦産資源調查、戰略性礦産勘查等工作,圈定一批找礦遠景區、油氣有利區和找礦靶區,優選形成一批勘查區塊建議,引領拉動商業性礦産勘查,鞏固和新形成一批能源資源基地。

——強化目標導向,形成整體工作方案。突出緊缺戰略性礦産,按照輕重緩急、壓茬高效的原則部署“十四五”工作。圍繞重點調查區開展已有找礦靶區大比例尺綜合檢查和鑽探驗證,為商業勘查提供勘查區塊。圍繞重點勘查區開展戰略性礦産資源潛力評價和勘查示範,引領拉動企業找礦勘查,新增一批資源量。圍繞重要礦山開展深部找礦預測,提出礦山深部勘查工作部署建議,指導礦業權人增儲勘查,探獲一批可採資源。

——強化統籌協調,構建央地企聯動機制。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地質找礦“國家隊”“主力軍”作用,統籌部署全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和找礦突破行動,分解各省目標任務,積極構建“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科技引領、快速突破”的中央、地方、企業協調聯動機制,堅持中央、地方、企業一盤棋,明確各方職責,統籌協調落實。

——強化科技攻關,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瞄準制約找礦突破的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集中優勢力量開展攻關。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創新成礦(藏)規律與找礦預測理論,推進找礦遠景區與靶區快速評價、勘查區找礦預測與潛力評價、礦體精準定位與找礦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強化自主裝備創新,開展重點勘查區與重要礦山深部勘查示範,形成若干勘查示範基地,提高地質找礦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

——強化技術指導,提升全國技術人員業務水準。充分發揮院士專家“智囊”作用,支撐部組織全國知名院士專家成立找礦行動業務諮詢委員會和專家技術指導組,加強找礦行動業務諮詢和技術指導,協助解決找礦中的疑難問題,共同為找礦突破行動出謀劃策。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在自然資源部指導下,全國各地也在抓緊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貴州新一輪找礦行動已完成成礦區帶重要成礦區帶的比選、論證,在未來三個五年計劃中實行找礦行動“三步走”,其中“十四五”時期主要計劃找礦的重點是尋找與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相關礦産的找礦行動;

甘肅“十四五”期間將依託“1+2+2+2”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政策體系,全面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礦産資源勘查開發高品質發展;

雲南新一輪找礦行動全面啟動,將按照做實“十四五”、謀劃“十五五”、展望“十六五”,統籌部署全省地質找礦工作。

……

保障性舉措:心繫國計民生,堅強有力調度,亮出能源資源安全保障“成績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産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眼下,作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運作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與戰略性的核心問題。

未來,在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情況下,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迫在眉睫,能量密度高且燃燒無污染的新型清潔能源將成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方向。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門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用好招出妙招,著力破解能源資源保障難題。

立足當下,強規劃、重協調,亮出滿分“成績單”——

這是保“油氣”之需的“成績單”:在之前的基礎上,自然資源部細化落實油氣探採合一制度。2022年,企業提交的探採合一報告121份。同時,通過約談整改,督促企業已探明儲量的區域加快轉採,共辦理採礦權登記246個,推動提高油氣産量。

這是解“燃煤”之急的“成績單”:自然資源部積極協調調度,400多家保供煤礦和新增列保供煤礦取得採礦許可證,有效支撐了煤炭資源保供工作。

這是守糧食用“糧”的“成績單”:鉀肥是農業種植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肥料,是糧食的“糧食”,對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隨著糧食安全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以及鉀肥供應格局發生變化,鉀肥供應維持偏緊張狀態。自然資源部大力支撐鉀鹽保供工作。2022年,鉀鹽重點産區青海、新疆兩省(區)6個擬轉採項目中,2個已完成轉採登記,2個已劃定礦區範圍,涉及産能22萬噸/年。

這是解新能源礦産之迫的“成績單”:自然資源部通過找礦靶區評價、區劃設置梳理、省級報送等,多渠道收集鋰、鈷區塊資訊,有序推進區塊投放。2個鈷礦、鋰礦區塊已委託地方組織實施出讓掛牌交易工作,8個鋰、鈷區塊正在開展出讓前期準備工作。同時,向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轉送鎳礦等礦種一級預測區等資訊,要求其分類有序投放礦業權。

這是解“鋼鐵”之用的“成績單”:國內鐵礦項目建設事關我國鋼鐵行業高品質發展,事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快推進國內鐵礦項目建設,具有很大潛力和空間。2022年,自然資源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地方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鋼鐵(鐵礦石)企業,對牽頭部門提出的重點鐵礦建設項目涉及的用地用礦問題核實情況,依法依規推進相關工作,鞍鋼西鞍山鐵礦等重點項目已完成採礦權登記並正式開工建設。

這是加強優勢礦産管理的“成績單”:2022年,自然資源部依據礦産資源規劃,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合理確定稀土、鎢礦年度開採總量控制指標,其中稀土開採總量控制指標21萬噸、鎢礦開採總量控制指標10.9萬噸。此外,還配合工業和資訊化部推進稀土行業整合重組,督導地方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積極推進稀土專項整治相關工作。

著眼未來,敢想、敢幹、敢開拓,給出有效解題法——

解法一:深海探“冰”。

2020年2月17日,中國南海神狐海域,我國第二輪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採點火成功。

大火熊熊燃燒了一個多月,創下了“産氣總量最大、日均産氣量高”兩項新的世界紀錄。這是繼我國2017年完成第一輪可燃冰試採,實現“安全技術可採”後,經過不懈努力,再次取得的重大突破,實現“安全規模可採”。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援下,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實施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和勘查試採工作,經過20餘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續攻關,在天然氣水合物試採、資源勘查、環境保護、平臺建設和産業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成功實施可燃冰兩輪試採基礎上,2022年,自然資源部全力推進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三輪試採準備,實施完成南海重點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鑽探和環境調查航次任務,基本查明試採目標礦體天然氣水合物空間展布特徵,形成第三輪試采地質設計;持續開展生産性試採關鍵技術攻關,提高産氣規模的雙井聯採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完成工程基本設計。

解法二:鑽井取“熱”。

2022年1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佈了“2021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地質科技十大進展”,“青海共和盆地幹熱岩勘查試採取得突破性進展”位列地質調查十大進展之首。

近年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相關單位,持續開展青海共和盆地幹熱岩勘查試採的科研攻堅,形成幹熱岩熱儲層保護高效鑽完井技術,成功實施國內首個幹熱岩分支井。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如上這些,例例見證了自然資源部門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破解能源資源保障難題的決心和能力。

政策性實踐:深化礦産資源領域改革,協調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開出行業發展“好藥方”

近兩年,新疆“火”了。大家蜂擁而至,除了旅遊,還有“競”礦。2021至2022年,新疆共計成功出讓油氣探礦權36個,成交價79億元。

體制順,機制活,則全局活。自然資源部推行礦業權管理制度改革,在大幅度下放礦業權審批許可權的同時,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出讓,停止受理以申請在先方式出讓探礦權,為新疆礦業權市場的“門庭如市”鋪好了路。

在自然資源部指導下,新疆全力配合做好油氣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工作。通過競爭性出讓,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了礦産資源國家所有者權益,有力夯實了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資源基礎和保障了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特別是加大南疆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有助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此外,還一定程度上撬動了社會資源的投入,加速了能源資源的勘查開發進度。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2022年,自然資源部門以維護國家能源資源供應鏈産業鏈安全、維護礦業市場公開穩定、平衡資源保障和生態保護、維護國家所有者和礦業權人權益為目標,認真“把脈問診”,開出了許多類似礦業權競爭出讓這樣的“好藥方”。

我們發現,礦業法制改革在有效推進。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礦産資源勘查開發規律,立改廢釋並舉,積極配合推進礦産資源法修訂工作。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深入研究完善礦業權出讓收益制度,配合相關部門系統梳理了當前徵收管理的問題,研究提出完善思路,起草了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管理辦法。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印發《礦業權評估師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礦業權評估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對礦業權評估師職業資格內涵、專業劃分、職業能力、考試實施等作出新規定,礦業權評估師職業資格考試正式啟動。

我們發現,礦業勘查開發保障政策在不斷完善。

2022年8月,自然資源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對生態保護紅線內人為活動加強管控,首次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內地質調查與礦産資源勘查開採的管控管理。

文件一齣,諸多利好讓礦業界為之振奮。比如,當發現可供開採油氣資源並探明儲量時,可將擬開採範圍依照國家相關規定調出生態保護紅線;已依法設立的油氣採礦權不擴大用地用海範圍,繼續開採,可辦理採礦權延續、變更(不含擴大礦區範圍)、登出;已依法設立的礦泉水和地熱採礦權,在不超出已經核定的生産規模、不新增生産設施的前提下繼續開採,可辦理採礦權延續、變更(不含擴大礦區範圍)、登出;已依法設立和新立鉻、銅、鎳、鋰、鈷、鋯、鉀鹽、(中)重稀土礦等戰略性礦産探礦權開展勘查活動,可辦理探礦權登記,因國家戰略需要開展開採活動的,可辦理採礦權登記。

同時,該文件明確要求相關勘查開採活動,應落實減緩生態環境影響措施,嚴格執行綠色勘查、開採及礦山環境生態修復相關要求。

這樣一來,妥善處理了生態保護紅線與礦業權的矛盾衝突,既守住了生態保護“紅線”,又守住了礦産資源保障“底線”。

2022年1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做好採礦用地保障的通知》,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地方政府和採礦企業可以通過將採礦項目新增用地與復墾修復存量採礦用地(包括義務人滅失的歷史遺留廢棄採礦用地、存在義務人的已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的採礦用地)相掛鉤,解決計劃指標和耕地佔補平衡問題。

《通知》從採礦項目新增建設用地和存量採礦用地的規劃安排、用地手續辦理時復墾修復騰退指標的使用、復墾修復新增耕地用於佔補平衡、權屬問題和利益關係處理、復墾修復驗收和地類認定、組織實施和監督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在現行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對採礦用地實行差別化管理,保障礦産資源開採用地要素需求,推動採礦項目儘快開工建設,助力穩住經濟大盤。

我們發現,礦産資源節約集約和綜合利用導向在不斷強化。

正如糧食資源要節約,礦産資源也講究“開源節流”。為此,自然資源部著力建立健全礦産資源合理利用技術標準,不斷提高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準。

這一年,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礦産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評選更新工作,遴選産生了317項先進適用技術,形成《礦産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22年版)》並公告發佈。

這一年,為支援鹽湖型鉀礦內共伴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鹽湖型鉀礦內共伴生礦産資源礦業權出讓收益徵收有關問題的函》,明確相關政策,支援鹽湖型鉀礦依法依規綜合利用礦區範圍內鋰、鎂、鈉等共伴生礦産資源。

我們發現,礦業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綠色勘查理念“開枝散葉”。

在調研總結各地實踐基礎上,自然資源部出臺《綠色地質勘查工作規範》,填補了我國綠色勘查標準建設空白。貴州、青海、山東、內蒙古、寧夏等省(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結合地方特色,制定了地方(省級)標準。

眼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面鋪開,勘查礦種更加突出清潔能源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資源,勘查技術方法強化應用對環境擾動小的技術手段。

綠色礦山建設“鬼斧神工”。

“不見粉塵滾滾,只見樹木成林”的花園式綠色礦山,“不聞人聲嘈雜,只聽機器運轉”的智慧化綠色礦山……綠色礦山建設,極大地改觀了社會公眾對傳統礦山“臟亂差”的刻板印象。

為推動和保障綠色礦山建設,2018年,自然資源部發佈有色金屬、煤炭等9個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規範,從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綜合利用、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等6個方面提出基本要求。2020年印發評價指標,進一步規範量化綠色礦山評估工作。浙江、湖南等15個省區在9項行業標準基礎上,因地制宜研製發佈了地方標準,制定具體量化評估指標和評估管理辦法。山東黃金、中國石油等企業集團,積極研製企業標準並實際應用和考核。目前,行業、地方、團體標準相互配合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已基本形成。

現如今,不少礦山企業在礦區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等方面主動作為,讓大家越來越多地看到了礦山流水潺潺、鳥語花香的生態美景。

創新性突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卡脖子”難題,用好高品質發展“火車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自然資源領域是科技密集型領域。不管是“下海”還是“入地”,個個都是關山難越、如履薄冰。越是嚴峻複雜、艱巨繁重的任務,越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突圍。

目前,我們面臨的戰略性礦産資源找礦、增儲等“卡脖子”問題,依賴科技創新的力量,或許不能迎刃而解,但卻定能推動我們不斷前行。

這樣的論斷,自然資源部門擁有相當多標誌性成果來作支撐。

大洋鑽探船可為一例。

2022年12月,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鑽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大洋鑽探船在廣州市南沙區實現主船體貫通,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領域重大裝備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作為支撐海洋強國建設的“國之重器”,大洋鑽探船的設計和建造,聚焦解決地球深部重大資源環境科學問題,形成了協同攻關、共同建設的大兵團作戰局面和深海科技創新體系。

經國內外150余家單位共同努力,鑽探船通過整合創新和模組化設計,開展了56項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了水動力性能綜合優化、作業系統模組佈置等10余項關鍵技術,創新整合了兩大控制系統、岩心採集等八類作業系統及30余個子系統組成的鑽採系統;具有油氣鑽探和大洋科學鑽探兩大作業模式,兼具隔水管和無隔水管鑽探作業方式。

鑽探船擬配置10大類別先進的船載設備,形成涵蓋海洋研究全領域的九大實驗室,並首次配建國際一流標準的古地磁和超凈實驗室,總體裝備和綜合作業能力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可為一例。

就南海神狐海域而言,這裡的天然氣水合物儲層類型為泥質粉砂型。該類型資源量在世界上佔比超過90%,是我國主要的儲集類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滲透率等特點,開採難度最大。

啟動該項工作時,我們還處於“四無”狀態:無成功先例、無成熟團隊、無成熟平臺、無成熟工藝。與常規油氣相比,天然氣水合物在分佈範圍、資源類型、成藏模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特點,海洋常規油氣勘查開採技術不能直接應用於其勘查開採。

怎麼辦?鉚足勁頭開展理論技術裝備攻關。

通過不斷探索鑽研,我們創建了天然氣水合物系統成藏、“三相控制”開採兩大理論,自主研發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和12項核心裝備,以控制井口穩定的裝置吸力錨為代表的部分裝備打破國外壟斷;攻克了海底可控源電磁探測、聲學深拖探測、高保真地震精細探測等技術為代表的一批勘查關鍵技術,極大提高了找礦勘查精度;建立了大氣、水體、海底、井下“四位一體”環境監測體系,實現了對溫度、壓力、甲烷濃度、海底穩定性、內波流等11項環境要素的監測及安全預警。

最終,我們用20年跑完了其他國家60年跑過的里程,且後來者居上,一躍成為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科技領域的佼佼者。

這就是科技創新的力量,也是自然資源部門攻堅克難的動能所在。在它的驅動下,自然資源部門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持續“向地球深部進軍”。

2021年,自然資源部深地科學與探測技術實驗室成立,目前正緊鑼密鼓進行全國重點實驗室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實施工作。

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首次設立地質聯合基金。地質聯合基金緊密結合地質科學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地質事業高品質發展,引導全國地質行業相關研究領域優秀人才,圍繞解決影響和制約重大資源環境安全保障的基礎地質問題和關鍵技術方法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研究。

“希望同志們大力弘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始終縈繞耳畔、銘記心中。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自然資源部門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為根本遵循,時刻牢記能源資源安全“國之大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強科技攻關,不斷增強我國礦産資源保障能力。

新時代、新征程,不停步、再出發!

文章來源:中國礦業報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