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從西太平洋歸來的“大洋一號”船緩緩駛回母港——青島海洋科學考察基地碼頭,歷時近四個月的中國大洋75航次(北京先驅第2航次)海上調查工作圓滿收官。據悉,該航次在資源環境調查和關鍵技術試驗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調查進展和成果。
在西太平洋北京先驅礦區證實了巨大資源潛力的富鈷結核礦床。北京先驅礦區是當前國際海底區域唯一的富鈷型結核礦區,大洋75航次綜合使用箱式、光學和多波束等多技術手段,在北京先驅礦區M2區塊圈定了約1.8萬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核礦床,完成約6000平方公里區域的控制資源量勘探。M2區塊礦床具有結核豐度和覆蓋率高、連續性好的特點,保守推斷結核資源量達3.0億噸。據了解,按照當前我國鈷金屬需求量估算,進入到商業開採階段後該礦床基本可保障我國近20年鈷金屬需求。另外,航次開展了長航程、小體積深海資源光學調查專用高技術無人化裝備——“洞察號”AUV試驗,這也是北京先驅致力打造的深海數字礦區立體調查體系的重要部件。“洞察號”AUV成功在5100米水深的深海海底實現了近底5米的穩定航行和光學測量。這為進一步創新深海礦産資源勘探技術方法、推動深海結核礦區高效勘探提供重要技術支援。
首次驗證深海浮游行進式結核採集技術的可行性。“曼塔號”是北京先驅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研製的ROV結核採集技術裝備。分別在4600米、5100米和5600米三個水深、5個位置開展34組的結核採集試驗,總行進距離約380米,最大採樣結核量約234 kg。航次首席科學家李懷明介紹説:“本次‘曼塔號’試驗僅僅是浮游行進式結核採集技術可行性驗證試驗,但是有望為未來發展的深海綠色採礦技術提供嶄新的技術思路。同時,航次根據北京先驅礦區的總體環境調查計劃,利用搭載的高清錄影機、鐳射尺規等技術對試驗區環境進行了檢查,“曼塔號”不僅表現出採集率高、地形適應性強的特點,其對環境影響程度低,回檢結果表明試驗區表層沉積物擾動小于6釐米,在採集結束20分鐘後周圍海水即恢復正常。”
大洋75航次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一個綜合性調查航次,來自國內21家科研和技術支撐單位的人員參加了航次工作。航次準備和執行期間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複雜多變、工作區高強度作業時間長、後期海況條件差等諸多困難。航次首席科學家李懷明表示:“航次成果來之不易,這離不開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航次全程的精心指揮和組織協調,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安排強幹力量,為航次提供了強大的船舶保障服務,各參航單位給予航次充分支援,保障了航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圖片及供稿單位: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