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教授帶領科研團隊乘船抵達長島港。隨後,大家馬不停蹄地跟隨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分別登上了擋浪島、高山島、車由島等島嶼。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對山東長山列島大型底棲生物資源和多樣性進行調查。
“這項調查是要摸清長島潮間帶底棲生物種類及分佈區域現狀,為國家海洋公園的創建提供科學依據。”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吳忠迅説,全域生態保育修復是創建國家海洋公園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要修復裸露的海床,需要人為栽種海藻和海草。種什麼品種、如何提高成活率,必須有科學作為支撐。
站在南長山街道黑石嘴村碼頭向西望,400個彩色浮球連成一片,下方靜靜地躺著400塊新型生態藻礁。
吳忠迅告訴記者,黑石嘴村近海海床為泥質,海藻和海草很難生長。海洋牧場用的大型傳統魚礁容易下沉,不適合種海藻和海草。而這種帶有底座的藻礁能有效避免下沉,附著性非常好,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還為此申請了專利。
與此同時,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開展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也取得了成功。中國海洋大學張沛東教授團隊在長島海域設立了擋浪島、船廠和大壩三個修復區。剛種下的鰻草正在生長,經過發育,科研團隊從修復區采收上來的鰻草已經有一人高,保育率達90%,已經具備大面積推廣的可能。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類可以在海水中完成開花、結種以及萌發的被子植物。一平方米的海草床通過光合作用一天便可産生10升氧氣,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海草床可以容納8萬條魚和1億個小型無脊椎動物。然而,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經消失。失去海草保護的海底,會徹底沙漠化。由於育保苗廠、近海養殖等的無序發展,長島的海草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害。
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以來,長島實施全域系統保育修復。隨著海洋生態功能明顯提升,大型藻類和海草在海岸叢生,鯨魚、斑海豹、江豚等對生態要求高的海洋生物在長島海域洄遊越來越頻繁,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12月9日上午,記者乘船隨吳忠迅來到了海豹礁附近。吳忠迅拿給記者一隻望遠鏡,指著遠處的礁石:“快看,礁石上有只斑海豹。”記者順著吳忠迅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礁石上發現了一隻憨態可掬的斑海豹。
“這個時候,斑海豹族群已經趕到遼東灣了。在冰上産崽後,明年春天三至五月洄遊路過長島,在這裡進行補給和休整。”吳忠迅告訴記者,我們看到的這幾隻斑海豹是“留守”下來看護家園的。
每年海豹洄遊季,管理中心的工作會非常忙碌:投放魚礁,放魚苗,在周邊海域巡邏,防止漁民和遊客打擾斑海豹。“看著長島的環境越來越好,海藻越來越多,斑海豹家族越來越壯大,我們心裏感到由衷的自豪。”吳忠迅告訴記者。
自長島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開展以來,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相繼進行了生態本底調查、全域綜合科學考察、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及主要保護物種專項調查等工作,編制形成了相關創建主要技術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這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大家的幹勁更足了!”吳忠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