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築夢大洋

發佈時間:2022-10-14
放大縮小

成功在國際海底區域獲得5塊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發權的礦區、先後實施了70多個深海大洋調查航次、以“龍”家族為代表的深海技術裝備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在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以下簡稱中國大洋協會)推動下,深海資源勘探開發和環境保護能力全面提升,探索深海大洋綜合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參與國際深海治理積極有效,我國深海大洋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瞄準深海

資源勘查成果豐碩

深海是地球上最後未被人類全面系統感知和利用的地理空間,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各種戰略資源和能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資源勘探和研究取得跨越式發展。中國大洋協會2014年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西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獲得3000平方公里礦區;2017年組織協調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簽訂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獲得7.2萬平方公里礦區;2019年組織指導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簽訂了西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獲得7.4萬平方公里礦區。加上先期簽訂的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我國已成為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勘探合同數量最多、資源種類最全的國家,5個合同區面積達23.4萬平方公里。

隨著我國深海資源調查的深入,近十年來中國大洋協會先後組織12艘科學考察船順利實施了50多個深海大洋調查航次,調查任務除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多金屬硫化物等傳統深海資源勘查外,還包括深海稀土、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等新資源調查,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保護綜合調查。

在科學理論研究方面,我國科研人員建立了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擴張洋中脊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模型,提出了海山構造-沉積演化和富鈷結殼時空成礦演化模型,上述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共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同時,中國大洋協會利用航次調查成果,推動我國在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工作,建立了以《詩經》為依託,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命名體系。截至2020年已發現並命名的地理實體達285個,其中107個名稱通過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命名分委會審議,在國際海底留下了中國元素。

法律保障

推進《深海法》落實

2016年2月26日,是值得永遠銘記的歷史性日子。這一天,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以下簡稱《深海法》)。

這是第一部規範我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的法律。《深海法》確立了我國對“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的許可制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與資源調查等制度,建立了管理和監督檢查機制,明確了有關法律責任,對於合理管控我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活動,規範我國承包者全面履行勘探合同,加強“深海海底區域”環境保護,促進“深海海底區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為深入推進《深海法》貫徹落實,《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許可管理辦法》《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資料管理暫行辦法》《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樣品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制度陸續出臺,搭建起實施《深海法》的“四梁八柱”。

《深海法》及其配套制度的頒佈施行,為規範和推進我國在深海海底區域的活動,提升深海大洋科研水準和勘探、開發能力,促進我國深海大洋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大顯“龍”威

深海裝備創新發展

2013年,我國首臺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成功完成了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調查研究零的突破。至2017年,“蛟龍”號連續在我國南海陸坡及中央海盆、東北太平洋 CC區、西太平洋麥哲倫海山鏈、西南印度洋中脊及太平洋馬利亞納海溝區等七大典型深海極端海區完成了多次下潛任務。

image.png

“蛟龍”號

“蛟龍”號的建造及成功應用,開創了我國深海資源高效勘探新模式,為實現“深海勇士”“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自主研發和國産化打下堅實基礎,推動了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譜係化發展。

image.png

“潛龍三號”

image.png

“海龍Ⅲ”號

十年來,中國大洋協會大力推進深海高新技術裝備的自主研發,陸續譜係化發展潛龍系列自主潛水器、海龍系列遙控潛水器、翼龍系列水下滑翔機等我國自行設計、自主整合、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深海高新技術裝備。“龍”系列家族不斷發展壯大,大幅提升我國國際海域資源勘查的效率和精準度,助力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走向國際前沿。

2018年,由中國大洋協會牽頭組織實施“複雜地形下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得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團隊人員持之以恒的不懈奮鬥。潛龍、海龍系列的發展歷經立項研發、海上試驗、應用改造、優化升級,近年來設備運作維護、配套保障設施和支撐保障隊伍建設方面不斷成熟,作業性能和可靠性不斷提高,真正實現持續、高效應用和系統規範的維護管理,已成為深海資源與環境勘查的“主力軍”。

image.png

“大洋號”

在深海資源勘探調查船隊建設方面,2012年10月,大洋綜合資源調查船——“大洋號”和載人潛水器支援母船——“深海一號”項目正式立項;2019年,兩船順利建造完成並投入試運作,目前已執行了多航次大洋調查任務。兩艘科考船的建成,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深海大洋精細調查能力。

備受關注的深海多金屬結核採礦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6月~7月,由中國大洋協會牽頭組織,來自全國26家單位的135名深海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隊員搭乘深海採礦試驗船先後完成了100米級、300米級和1000米級3個階段的海試任務,成功完成全流程的深海多金屬結核採礦系統整體聯動海試,實現了世界首例“自行式海底集礦+管道提升輸送”的整體採礦聯動試驗,為我國後續開展5000米級深度採礦試驗驗證了技術,積累了經驗。

深海治理

積極貢獻中國方案

隨著國家深海事業的發展,我國在深海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2012年,國際海底管理局啟動深海礦産資源開發規章的制定,我國代表團在相關會議和議題下積極發言,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的政策立場。我國政府和承包者多次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書面評論意見,許多主張和提議在開發規章制定中得到認可和採納,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我國在開發規章制度制定中的角色也從適應者向主要參與者和主導者轉變。

2017年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3屆會議期間舉辦了以“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為主題的邊會,首次發起西太平洋富鈷結殼海山區和印度洋中脊區域制定環境管理計劃的倡議,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2018年5月,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在青島聯合召開了“西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展現了我國開發與環保相平衡的務實態度和理念。2022聯合國海洋大會“促進藍色夥伴關係,共建可持續未來”邊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發起了全球深海典型生境發現與保護計劃合作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為幫助發展中國家公平參與國際海底事務,2020年11月9日,自然資源部與國際海底管理局共建的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正式啟動。該中心將面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放,致力於深海科學、技術、政策培訓與研究,為發展中國家相關人員提供深海科學、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業務培訓。2022年,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成功舉辦首期線上培訓,來自16個發展中國家的55名學員參加培訓活動。中心的設立是中國踐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踐行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促進全球海洋合作的重要舉措,對推動深海大洋事業發展、共同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增進全人類共同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通訊員:周洋 圖片:中國大洋協會提供)

文章來源:觀滄海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