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存、向海圖興、向海圖強,“十四五”我國正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如何推進陸海統籌,探索海洋經濟新增長點成為沿海城市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賦予沿海地區“高品質打造沿海海洋經濟隆起帶”的重任。作為江蘇唯一的濱江臨海城市,南通近期發佈的《“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至2025年全市海洋生産總值達3300億元、佔全省30%以上。南通深入實施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深挖資源優勢,把握政策、産業、能源革命機遇,探索一條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路徑。
拓展“藍色空間” 奮力打造“江海門戶”
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多重國家戰略機遇在南通疊加。《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規劃建設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
南通市委書記、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王暉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激揚“狼性”精神,加快推動沿海高品質發展“滄桑巨變”。
為順應國家戰略,南通將沿海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呂四港作業區整合規劃為一個“大通州灣”港區。以“大通州灣”思維統籌推進全市域沿海開發、江海聯動發展。
2021年8月,小廟洪上延航道工程(一階段)順利完工;11月,通州灣新出海口一期通道工程完成交工預驗收;12月,呂四起步港區10萬噸級通用碼頭正式啟用,主體港區三港池1#—3#碼頭正式開工,三夾沙南航道工程通過交工驗收;2022年4月,三港池1#—3#碼頭開工建設……通州灣新出海口戰略性工程佈局起勢。
“新發展格局下的通州灣將擁有10萬噸級、20萬噸級進港航道,公鐵水聯運體系齊全,是承載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國鐵覆蓋中西部地區集裝箱增量運輸的優質港口,是上海大都市圈産業經濟鏈安全保障的重要承載地。”南通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陸衛東表示。
今年年初,南通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碼頭迎來了啟用後最大的一批貨物,由南通海門一家企業生産的總價值2億元的風機葉片從這裡裝船出海發往荷蘭。
“過去,這些出海的貨物需要通過陸路運到長江碼頭,然後通過長江碼頭的駁船運往上海出海。”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趙忠祥説,“現在,貨物可以從工廠直接運到我們這個碼頭,縮短了100多公里的陸路距離,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通州灣新出海口正全力構建‘內河到碼頭、鐵路進貨場、海港通大洋’的集疏運體系。”南通通州灣港口開發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沈捷認為,這樣一個集疏運體系將充分發揮公鐵水、江海河聯運體系的作用,構築“江出海、海進江”的江海聯運優勢,預計到2035年,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300萬標箱,貨物吞吐能力達到3億噸。
精心謀篇的通州灣,正加快打造新興産業高地,中天精品鋼、益海嘉裏等一批重大項目紛紛落戶。2021年,通州灣示範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4.9%;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全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86個、總投資734.2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通州灣將搶抓新一輪産業格局、重塑向海的新機遇,以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為方向,重點培育石化新材料、金屬新材料、清潔新能源三大基礎産業集群,高端裝備製造、高新電子資訊、現代紡織産業三個新興高端製造集群以及一個港口物流産業平臺,凝聚硬核發展動力。
延伸“藍色鏈條” 建設先進製造集群
國內首艘運輸施工一體化深遠海風電施工船下水、國産亞洲最大的“造島神器”天鯤號挖泥船啟航投産、2萬標箱集裝箱船“中遠海運寶瓶座”成功交付、中國首制基地探險豪華郵輪“閣默號”開啟南極首航……近年來,通江達海的南通,不斷見證一艘艘“大國重器”整裝列隊。
作為我國大型船舶和海工基地,南通擁有規模以上海工、船舶製造及配套企業400多家,被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船舶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船舶出口基地。南通依託産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大力招引和培育船舶海工關鍵配套企業,促進“鏈主”型企業和本地配套企業緊密協作,形成産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和特色優勢明顯的産業集群。
“乘著全球船舶工業復蘇風口,立足製造優勢,2021年全市新承接船舶訂單量431.3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量74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1.9%、30.2%。”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同時,造船企業正全面向海洋工程裝備製造轉型,2021年全市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營業收入實現412.2億元,同比增長47.68%。
科技創新是引領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南通是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中首家以優秀等次通過驗收的城市。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船舶行業第一家被工信部認定的智慧製造試點示範項目;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傳動機械有限公司實施的智慧化樁腿焊接車間填補了海工裝備製造領域多項技術空白,成為國家級海工裝備智慧化製造示範;啟東中遠海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行業內首家入圍工信部國家首批綠色製造體系綠色工廠示範企業……
在引領船舶海工産業向高端攀升的進程中,今年上半年,南通與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以進一步提升創新能級。據介紹,該項目將圍繞全球船舶海工産業發展、前沿技術研究等方向,打造一批關鍵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一批産業創新核心技術,引進培養一批船舶海工領域高端領軍人才團隊,加快培育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製造業集群。
“今年南通實施産業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將提升船舶海工、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重點産業核心競爭力,全力推動船舶海工産業躋身全國先進製造業集群。”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吳新明表示。
優化“藍色能源” 深挖“綠色增長”潛力
新能源産業是“十四五”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發力點,是沿海地區爭相競爭制高點。南通把握“雙碳”政策機遇,推進海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鏈式融合發展,建成國家海上風電特色産業基地,打造“風電産業之都”。
自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落地,南通開啟了面向大海、“捕風為電”之路。截至2021年底,南通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99萬千瓦,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長183%;海上風電發電量突破6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
據南通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南通已建成國內首個柔性直流海上風電項目;建成當前國內單體容量最大、機型配置最多元的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我國首座“三站合一”的海上風電場;年內完成風機吊裝數創行業之最;採用高位浮托法成功安裝超2萬噸的海上換流站,居世界前列。
其中,如東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約佔全省新增規模的一半、全國的四分之一,創下同年並網單體項目數量最多、容量最大兩項紀錄,建成全國首個風電母港、亞洲最大海上風電群。
“雙碳”目標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以LNG為主的低碳能源等“藍色能源”成為佈局重點。南通提出,加快清潔能源産業發展,推進能源儲備、交易、利用等一體化發展。
依託海上風電優勢,探索海上光伏等新業態,加快風電科技研發中心、風電設備檢測中心、風電智慧大數據中心建設,開展海上風電+儲能試點項目建設,力爭2025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765萬千瓦。
LNG佈局方面,南通在如東、啟東等地建設系列重大能源項目,聚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LNG接卸基地、儲備基地、供應基地和銷售中心。氫能方面,如東縣政府、國家能源集團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綠氫産業鏈。
“放眼全省謀劃南通發展,立足南通服務全省大局。”王暉説,南通將積極搶抓新一輪政策、産業、能源機遇,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建設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統籌推進優江拓海、江海聯動和港産城融合發展,打造千萬標箱東方大港和萬億級綠色高端臨港産業基地,建成高能級、強競爭力、極富潛力的現代化灣區。(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