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2021年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發佈

發佈時間:2022-04-08
放大縮小

光明日報北京2月16日電(記者楊舒)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于近日評選出了2021年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北極海冰-海洋動力遙感協同觀測與航道保障應用等10項重大科技成果,從不同角度對推動我國極地和海洋科技自立自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援下,我國首套深海礦産混輸智慧裝備系統“長遠號”成功研製,並於2021年8月在南海圓滿完成海試。海試克服了複雜惡劣海況影響,下放深度達519米,總運作時間超56小時。“長遠號”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其海試成功創造了我國深海礦産混輸智慧系統海上試驗最大下放深度和最長連續穩定運作時間的紀錄,實現了我國深海礦産混輸智慧化裝備技術的重大突破,是我國深海採礦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經過近5年攻關,2021年,我國科研人員在新型海洋微波遙感探測機理模型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在軌天宮2號和中法海洋衛星,有力推動了我國海洋微波遙感基礎理論和原創性技術水準大幅提升,我國海洋微波遙感技術實力已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在新型載荷倣真研製、數據處理演算法模型等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海洋數值模式是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的“晶片”,沒有高品質的“晶片”,就難以做出及時、準確的預報。長期以來,我國的海洋環流數值預報系統一直缺乏“自主芯”。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研人員于2021年完成了品質守恒海洋溫鹽流數值預報模式(媽祖1.0)研發工作,並投入預報業務試運作,實現了“中國芯”對“歐美芯”的替代。

在基礎研究方面,我國的古菌研究表現亮眼。古菌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類對海洋古菌的多樣性及功能演化知之甚少。我國科學家從濱海濕地、近海沉積物到西太平洋深淵等樣品中,發現了多個新的古菌門類,拓展了生命之樹;通過解析阿斯加德古菌和烏斯古菌的代謝潛能,闡明瞭它們在碳、氮等元素的地球化學迴圈中的作用;研究還重構了阿斯加德古菌和烏斯古菌的功能演化過程,不僅為揭示阿斯加德古菌與真核生物起源的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還為探究烏斯古菌從寄生到自由生的代謝多樣化的演化史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成果于2021年分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和《自然·通訊》上,為我國在海洋微生物學和真核生物起源等國際前沿研究領域搶佔了一席之地。

文章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孫玥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