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海洋中國 > 

丁德文:從凍土到海洋

發佈時間:2020-09-10
放大縮小

“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説。

大學畢業的他,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於凍土科學研究。

外業時,餓了,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

image.png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丁德文

近30年時間,他的足跡遍佈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高山……

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填補了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在諸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

image.png

年逾知天命,他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污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image.png

如今,79歲的他,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説:“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從凍土到海洋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

豁達謙遜,風趣幽默,富於哲辯思維,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給人的第一印象。

“當站在6000米的冰峰上,看到沒有比你更高的山峰,就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對於自己前半生的事業,丁德文充滿深情。

年逾知天命,丁德文又投入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構建了中國工程海冰學學科體系,研發海洋污染形成機理、生態效應和防控技術,攻克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關鍵技術……

如今,79歲的丁德文院士回顧多年的科學研究和野外實驗的經歷,感慨萬千地説:“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1941年2月7日,丁德文出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取名“德文”,是父親希望他“品德和才華”兼備,成為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丁德文也未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勤奮好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攻讀應用物理專業。

中國凍土熱學研究發端于20世紀50年代末,比蘇聯晚至少30年。一度,中國凍土熱學工程技術研究舉步維艱。1965年7月,大學畢業的丁德文,應國家開發西北地區戰略的需要,被派往位於甘肅蘭州的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從事極其艱苦的計量地理學研究。雖然這項工作難度很大,不易顯效,但丁德文信心滿滿地投入其中。

做凍土環境測量時,丁德文常常帶好測量工具和生活用品,揣上兩個饅頭,踏上寂寞的山路。餓了,撿幾塊牛糞烘烤饅頭吃;渴了,嚼幾口冰牙的冰雪,足跡遍于河谷、漫灘地、沼澤之間,測溫度、水份……有時候,甚至還面臨死亡的危險。

有一次,丁德文去青海木裏凍土實驗站外出考察。經過一段冰川時,已經在氣壓很低的高原走了很遠的丁德文,忽然覺得兩腿發沉,腳下一滑,順著山坡滾了下去,什麼也不知道了……一陣徹骨的寒冷,讓丁德文睜開眼。一看表,過去了兩個小時,再看陡斜的山坡,足有百餘米。他不由暗暗慶倖,拍拍身上的雪,趔趔趄趄地走回實驗站。到站裏脫下衣服一看,到處是傷,他這才感到渾身痛得動不了。

丁德文説:“科學研究就該這麼幹,就該深入一線,拿到準確的資料和數據。它們在我眼中比生命更重要。”

近30年時間,丁德文從冰川、凍土、河流、沙漠、平原到高山,在廣泛的領域都有著獨到的科學思維和新穎的理論、技術,創立了凍土熱學學科,開拓了寒區工程凍土技術領域,奠定了中國寒區工程熱學研究基礎,在寒區鐵路、公路、油氣開發、生態建設、資源開發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填補了中國寒區熱工領域的空白,一些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1992年金秋,丁德文調入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解決海冰區工程技術問題,倡導海洋生態保護

改革開放後,大洋上吹來的風使國人認識到海洋有多麼重要。國人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步伐越來越快,但也走進了一個誤區。用丁德文的話説:“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的再生速度,過度利用近海環境而改變了近海自然屬性,向海洋生態系統施加的各種壓力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

在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岸特定海域納污能力評價和污染預測技術”專題研究時,丁德文首次提出了“海洋要建立納污區”的觀點,即在海洋中科學規劃出一定水域,在承載能力範圍內集中接納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海洋環境自凈能力,解決污染物排放空間問題。他帶領團隊重點解決和建立了我國海灣環境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中的一些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丁德文開展了陸源污水適度集中處理後離岸排放的關鍵技術研究,對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均産生了重大影響。1994年,丁德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世紀末,素有“天然魚倉”和“海洋公園”美稱的渤海,污染程度位居四大海域之首。丁德文非常關注渤海,他于1998年在煙臺舉行的渤海環境污染防治座談會上指出:“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的經濟發展以及渤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使渤海水域受到了嚴重污染,有的海域出現了局部無底棲生物的‘死海’。渤海水體交換週期長、自凈能力有限,承受污水總量佔4個海區的32%,污染物佔到了47%,而渤海污染較重的區域恰恰正是海洋生物産卵區、索餌區、洄遊區,污染造成的危害很大,它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發生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渤海局部區域瀕於‘死海’狀態,生態問題已到臨界點,這並非危言聳聽。”

1999年,丁德文作為渤海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主要發起專家之一,撰文《關於渤海綜合整治納入國家規劃的建議》,明確建議:在國家層面上進一步確立渤海的戰略地位;制定渤海專門法規,採取強化管理措施和政策調控;建議制定渤海綜合整治計劃,並納入國民經濟計劃之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及其産業;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廣泛集資,為渤海綜合整治提供資金保障。

在丁德文等一批科學家的建議與努力下,2001年底,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渤海碧海行動計劃》。

海岸帶對於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為了加強海岸帶生態脆弱性及其調控對策研究,加深對海岸帶生態環境系統的科學認識,丁德文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海岸帶資源環境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一批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災害防治和綜合管理方面的技術,為促進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撐。

此外,丁德文還組織建立了“海洋污染環境監測和污染控制技術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等項目。這些工作對推動中國海洋污染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身體力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2000年,丁德文調入原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此前,他就認識到,中國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形成機制是複雜的,要想解決難題,必須要打破傳統觀念,走海陸統籌、河海兼顧的道路;必須系統研究海岸帶地區的自然-人-社會複合系統中人與海的關係,研究海岸帶地區人類活動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為了研究解決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及其生態效應問題,丁德文在2001年組織籌建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組建了“海岸帶系統科學與工程”創新學科研究團隊,並依託“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以及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等的支撐,以“海岸帶系統複雜性和人海關係調控技術”為核心開展了自然科學與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和綜合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丁德文的新生態學學科構建和方法研究,體現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他根據生態學發展的進程提出了新生態學即人類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學科體系,闡述了其可能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從時代思維的進程、研究範式的轉換和生態文明的承載等方面闡釋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並致力於推動其在海岸帶生態系統中的應用。

自然資源部組建後,丁德文的科學理論研究與技術實踐愈發關注海洋資源管理開發與生態環境優化的統一性。在海洋生態學理論發展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背景下,丁德文建議並提出,海洋生態工程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應利用海洋生態工程原理與方法,而不僅是物理工程與方法,解決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應用類型上,他把海洋生態工程分為四種類型。丁德文的研究領域還包括海洋環境模擬倣真研究,這為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努力工作、不斷鑽研的同時,丁德文始終沒有忘記積極培養科技發展的後備力量。他先後指導了40多名研究生,10多名博士後。

72歲時,丁德文因病入院做手術。術後一個多月,身體還沒完全康復,就又投入到科學研究和國家的海洋事業中。如今,丁德文倍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他説:“只要我還能動,就要繼續努力搞科研,這樣才能對得起國家的培養,人民的期望。”

文章來源:i自然全媒體
責任編輯:楊愛軍

相關閱讀

 
分享到:
20K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中國網官方微信